湘自資發〔2025〕16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
《湖南省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
2025年5月8日
湖南省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做好我省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湘政發〔2018〕12號)和《湖南省“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年)》等有關規定和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一)地質災害發生情況
2024年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962起(其中滑坡1723起、崩塌124起、泥石流101起、地面塌陷14起),死亡49人。成功避讓125起,涉及可能傷亡1432人,避免經濟損失17867萬元。受臺風“格美”影響,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起數增幅825.5%,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增幅4800%。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統籌謀劃,嚴格壓實防災責任。省委、省人民政府切實擔負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把防災減災作為汛期壓倒一切的重要任務,全面做好汛前、汛中、汛后各項工作。汛期,先后召開8次省委常委會會議、8次省政府常務會議以及省政府黨組會議、各類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防災減災工作,全面進入應戰實戰狀態,嚴格落實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抓實省市縣鄉村五級包保責任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2.精準防御,筑牢地質災害防線。2024年,全省全面強化地質災害防御響應,累計啟動各級防御響應14次,覆蓋14個市州。在新晃、南岳、平江、資興等地災情突發時,迅速開展應急處置,充實一線搶險力量。6月27日,全省自然資源系統進入臨戰狀態,發布戰時動員令,成立防汛抗災共產黨員志愿服務隊和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突擊隊,累計300多人次投入市縣預警、應急處突等工作,共派出防災工作組33318批次、10.3萬人次,巡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0.6萬處次,處置隱患點2473處,為全省地質災害防御筑牢堅實防線。
3.智慧預警,織密風險防控網。省自然資源廳與省氣象局深度協作,實時精準分析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趨勢,聯合發布短期預警60期、中短期預警48期,累計發送手機預警短信890.1萬條。在應對臺風“格美”期間,向資興市發送黃色預警22批次、橙色預警1批次、短臨預警85批次,手機提醒短信27.2萬條,以智慧化手段提升預警水平,織密風險防控網。
4.高效推進,根除地質災害隱患。啟動《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印發《湖南省地質災害隱患點認定與核銷管理辦法(試行)》。高質量推進增發2023年國債資金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制定《湖南省增發2023年國債資金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增發國債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的通知》,編制《重點區域地質災害基層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至2024年底相關項目全部完成,有效降低和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5.全力救援,守護生命安全。全省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做好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新晃、南岳、平江、湘潭、資興等地災情發生后,人員第一時間集結響應。資興災情發生后,技術人員采用“1+7”工作組模式,迅速完成因災死亡、失蹤人員現場核查;應急測繪在24小時內完成約300平方公里全景影像測繪,為搶險救災、災情評估、應急指揮、人員搜救和災后重建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6.復盤總結,補齊短板弱項。系統開展復盤評估工作,認真總結2024年強降雨和臺風“格美”引發的地質災害特征,復盤監測預警、避險響應、防御應對全過程,總結成功經驗、汲取教訓,編制《2024年湖南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復盤評估報告》,重點對資興市“7·27”臺風災害、南岳區壽岳鄉岳林村“7·28”災害和新晃縣魚市鎮斗溪村“6·23”災害進行復盤總結,研究補短板強弱項的硬措施,為今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7.強化宣傳,提升防災意識。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群眾自我防范意識和防災能力。舉辦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培訓班,在平江開展湖南省第八屆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紅背包”公益行動。全省共組織地質災害避險演練272場,參加人數2.08萬人;開展培訓及防災宣傳活動142場次,參加群眾2.85萬人,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培訓,有效增強公眾防災意識和應急能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良好氛圍。
二、2025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地質環境條件
我省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變化大,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和崗地地貌占全省總面積的80.5%;境內地質構造復雜,地表風化強烈,風化層厚度大,一般達10米以上,紅層等軟弱巖層和巖溶地層分布廣泛,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發生孕育了極佳的發育條件。
(二)人類工程活動
我省人口分布稠密,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特別是山地丘陵區農村切坡建房現象比較普遍。目前全省有95.8萬農村切坡建房戶,地質災害防范能力不足,農村切坡建房引發地質災害形勢嚴峻,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80%以上與切坡建房有關。
(三)降水趨勢預測
據省氣象部門預測,2025年汛期(4—9月)降水較常年同期總體略偏少,其中湘北、湘中偏少1成左右,湘南接近常年。雨水集中期出現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湘南地區受登陸臺風影響還有多雨時段。
(四)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省地質環境特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結合全省氣候趨勢預測,2025年我省地質災害防治總體形勢較為嚴峻。
我省地質災害相對集中發生在汛期,湘中以北地區重點防范持續性降雨可能引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湘南、湘東部分地區需要防范臺風、暴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要加強防范農村切坡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10—12月,降雨量逐步減少,地質災害相對低發,要重點防范各類工程建設和冰凍積雪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
三、2025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工作目標
持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完善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綜合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體系,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堅決防范地質災害群死群傷,全力減少人員傷亡。
(二)主要任務
1.部署落實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實施八大工程,逐步建立以風險防控為主線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
2.持續推動各市縣充分利用1:10000調查成果,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更新調查,制定分類分級風險管控措施,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和變化情況。
3.完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優化監測設備布局,加密村級氣象標準雨量站建設,提升市縣“遞進式”精準預警能力,建強“人防+技防”群專結合的防治保障體系。
4.實施地質災害隱患“微治理”3000處;實施重要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工程治理20處。
5.強化科技攻關,加強防治裝備建設,擴大宣傳培訓范圍,推廣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探索建立“雨情+含水量+地質+土壤植被”地質災害預警預報AI模型,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能力。
6.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體系建設,明確地質災害風險雙控職責分工,完善地質災害風險雙控制度機制,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質災害風險。
四、2025年地質災害防范重點
(一)重點防范期
根據2025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4—9月我省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為重點防范期。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湘中以北應重點防范持續強降雨,5—8月湘南、湘東部分地區重點防范臺風、暴雨等天氣過程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連續3日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突發性地質災害風險會明顯增加,且具有較強的群發性,應予以高度關注。
(二)重點防范區域
1.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涉及53個縣市區:瀏陽市大部;衡陽市南岳區大部、常寧市南部、衡陽縣東部;炎陵縣大部、醴陵市北部、攸縣東部、茶陵縣中南部;綏寧縣大部、新寧縣南部、隆回縣北部;岳陽縣東部、平江縣大部、臨湘市東南部;常德市鼎城區南部、臨澧縣大部、澧縣西部、桃源縣南部、石門縣北部;張家界市永定區中北部、武陵源區、桑植縣南部、慈利縣中北部;安化縣大部、桃江縣南部;郴州市蘇仙區東部、北湖區南部、宜章縣大部、臨武縣北部、永興縣東部、資興市東部、桂陽縣北部、汝城縣大部、桂東縣大部;永州市零陵區南部、江華縣大部、祁陽市南部、雙牌縣大部、新田縣北部、藍山縣南部、道縣大部、江永縣大部;沅陵縣大部、辰溪縣東西部、麻陽縣東部、溆浦縣大部、會同縣東部;新化縣西部、漣源市北部;吉首市中北部、瀘溪縣南部、古丈縣東南部、鳳凰縣中東部。
2.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涉及27個縣市區:寧鄉市中部、瀏陽市南部及東部;耒陽市東部;湘潭縣東部;邵陽市雙清區南部、邵東市北部、邵陽縣東部;臨澧縣中部、石門縣南部;益陽市赫山區南部、桃江縣東南部;郴州市蘇仙區大部、北湖區北部、安仁縣西南部、桂陽縣大部、嘉禾縣東部、臨武縣北部、宜章縣北部、永興縣西部;永州市冷水灘區東部、祁陽市西部;新化縣東部、冷水江市大部、漣源市大部、雙峰縣西部;辰溪縣西部、中方縣中西部。
(三)重點防范對象
重點防范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內的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農村切坡建房戶、風險斜坡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區,全面加強對極端強降雨新增隱患點、臨坡臨溝臨崖臨水住戶、交通干線、水利水電工程、在建工程、旅游景區、礦業活動區等地區的防范。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夯實防災工作責任。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組織領導和管控機制。交通運輸、水利、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教育、林業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落實防災責任。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要積極協助各地做好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及時提供應急技術支撐服務,并做好總結、復盤工作。工程建設項目要加強在建工地和基坑、高陡邊坡風險管控,項目業主和承建單位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責任人,要嚴格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工程項目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二)加強動態管理,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風險管控,認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動態更新隱患點臺賬,共享災害風險點數據,及時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加強農村村民建房安全選址管理,制定切坡建房風險管控制度,出臺切坡建房技術導則,有效控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切坡建房。加快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更新調查工作,進一步摸清我省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動態調整補錄新增隱患點,分類分級開展地質災害風險管控,從源頭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風險掌控能力。
(三)做好協調聯動,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協調聯動機制,落實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人員、隊伍、物資、經費、裝備等保障,及時修訂發布本行政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避險預案并因地制宜開展避險演練。各地要盯緊看牢重點時段、重大隱患和重點地區以及切坡建房、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形成的地質災害風險隱患,一旦出現災情險情,鄉鎮、村組等基層組織和責任單位要第一時間開展先期處置,緊急轉移所有受威脅人員。
(四)優化監測預警,有效降低災害損失。各級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水利、氣象等部門要密切合作,完善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建立完善雨情、水情、災情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區域預警系統,優化預警數據共享機制,借助廣電應急廣播和手機呼叫等系統,推動地質災害精細化預警預報,共同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要充分結合已開展的監測預警工作及已建成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等分類分級監測,推廣應用普適型監測儀器裝備,加強對監測數據的分析研判和預警響應,提高監測覆蓋面、精準度、時效性,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人防+技防”監測預警手段和效果。
(五)強化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等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將地質災害防治的政策法規和科普知識納入宣傳教育計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微信、QQ、微博、短視頻等媒體和平臺,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科普教育,積極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預防、治理、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知識。要及時組織開展地質災害基礎知識及防災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綜合能力。
(六)加強政策支持,有效提升防治能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保障地質災害防治所需車輛,為群測群防員配備必要工具,按照規定落實群測群防員補助,提高群測群防員的工作積極性。要嚴格執行雙人雙崗24小時值班和領導在崗帶班制度,按有關要求,落實好值班場所和相關設施,保障值班人員就餐和休息等實際問題,并統籌安排好節假日和工作日晚班值班人員補休等工作。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獎懲制度,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按規定給予獎勵,對防災責任落實不到位造成人員傷亡、重大損失以及不良社會影響的,要依法
依紀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七)堅持工作創新,探索地質災害防治新模式。積極探索地質災害“穩點擴面”工作模式,逐步完善全省地質災害“點面雙控”體系。堅持以工作創新支撐和引領地質災害防治,認真梳理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關鍵問題,在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制度建設、成果轉化等工作中,將創新貫穿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過程。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研究及推廣應用,為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治理等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