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近期,冒充檔案館(局)工作人員進行詐騙的案件頻繁發生,不少人因此遭受了財產損失。為了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識,避免陷入詐騙陷阱,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此類詐騙的常見手段及防范方法。
常見詐騙手段
虛構檔案問題
詐騙分子會打電話給受害人,自稱是檔案館(局)的工作人員,告知其檔案存在問題,如檔案缺失、信息錯誤等,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社保、醫保、退休金領取等重要權益。然后,以幫助解決檔案問題為由,誘導受害人轉賬匯款用于所謂的“檔案修復費”“信息更正費”等。
編造檔案利用項目
騙子聲稱檔案館(局)正在開展一些特殊的檔案利用項目,如歷史檔案研究、家族檔案整理等,需要受害人提供資金支持,承諾項目完成后會給予高額回報。一旦受害人輕信并轉賬,詐騙分子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套取個人信息
詐騙分子以檔案審核、更新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個人信息。獲取這些信息后,他們會迅速盜刷受害人的銀行卡,造成財產損失。
真實案例
李先生接到一個自稱是某檔案館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李先生的檔案中有部分信息需要緊急更正,否則會影響他的退休手續辦理。李先生非常著急,按照對方的要求,通過微信轉賬了1千多元“信息更正費”。轉賬后,李先生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于是撥打當地檔案館的官方電話進行核實,這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防范建議
核實身份
接到自稱是檔案館(局)工作人員的電話時,不要輕易相信。可以通過撥打當地檔案館局的官方聯系電話,或者前往檔案館局辦公地點,核實對方的身份和所說事情的真實性。
不隨意轉賬
無論對方以何種理由要求轉賬匯款,都要保持警惕。檔案館(局)不會通過電話要求市民轉賬繳納費用,遇到此類情況,堅決拒絕。
保護個人信息
不要隨意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個人信息。如果需要提供相關信息,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核實。
增強防詐意識
多關注新聞媒體報道的各類詐騙案例,了解詐騙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自身的防詐意識和識別能力。
求助渠道
如果不幸遭遇了冒充檔案館(局)工作人員的詐騙,要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并保留好相關證據,如通話記錄、轉賬記錄等,以便警方開展偵查工作。同時,也可以向當地的金融機構、消費者協會等部門尋求幫助。
希望大家能夠提高警惕,增強防范意識,避免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