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指導各地夏秋茶生產,科學應對茶園病蟲草害和災害性天氣,保障夏秋茶和翌年春茶優質高產,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茶葉專家指導組、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研究提出2025年夏秋季茶園生產管理及防災減災技術指導意見。
加強茶園管理
(一)合理修剪
夏茶采摘時,采用留葉采、打頂采的方式維持適宜葉層厚度。秋茶宜適當提早停采,以免影響次年春茶產量和品質。為培養良好采摘蓬面,宜在7月下旬前完成第二次輕修剪,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抬高5—10厘米。如遇高溫干旱天氣應暫緩修剪。
(二)及時追肥
1.根部追肥。秋茶追肥宜在夏茶結束后進行。投產茶園每畝追施尿素15—20公斤或18-8-12(N-P2O5-K2O)配方的茶樹專用復合肥30—40公斤,高產茶園適量增加。成齡茶園應在茶樹冠面邊緣垂直向下位置溝施覆土,溝深10—20厘米。條栽茶園條施、叢栽茶園環叢施。幼齡茶園中,1—2年生茶樹宜在距根莖5—10厘米的位置施肥,3—4年生茶樹宜在距根莖10—15厘米的位置施肥。平地茶園可在茶行單側或兩側施肥;坡地(梯地)茶園宜在茶行上方單側施肥,減少養分流失。
2.葉面追肥。當根部施肥效果不佳時,可進行葉面追肥。在每輪茶季結束后,下一輪新梢萌發前,每隔7—10天噴施1次,可每畝選用0.5%—1%濃度尿素45公斤、氨基酸類葉面肥50毫克(以茶樹葉面氨基酸有效成分總濃度計)或2%濃度腐殖酸葉面肥15公斤,于多云天氣上午10點前、下午4點以后或者陰天噴施,避免雨前噴施。施用器具以彌霧機或農用植保無人機為宜,無人機作業高度1.5米左右。
(三)適度耕作
在夏秋茶采收結束后,結合施肥對茶園進行淺耕,耕作深度5—10厘米。對于條件適宜的山地茶園可選用小型旋耕機、微耕機等,平地或緩坡茶園選用履帶自走式多功能耕作機械等進行耕作。應避免在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下進行耕作。
加強病蟲草害防控
(一)夏秋高發害蟲防控技術
夏秋季要做好灰茶尺蠖、茶尺蠖、茶毛蟲、茶小綠葉蟬等高發害蟲的綠色防控,采用以生態調控、農藝措施為基礎,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為重點,必要時施用高效低毒藥劑進行應急防治的綠色防控策略。優先采用性信息素誘捕、燈光誘殺、色板誘集、生物農藥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等綠色防控技術,壓低蟲口密度。
生產夏秋茶的茶園,要及時分批勤采,破壞害蟲產卵場所。對于鱗翅目害蟲,在成蟲盛發期使用窄波LED殺蟲燈和性誘劑進行精準誘殺。茶小綠葉蟬成蟲宜在秋季雨季來臨前懸掛黃紅雙色誘蟲板誘殺。同時,于秋冬季做好石硫合劑封園、清園等工作,降低翌年蟲口基數。
蟲害發生特別嚴重的茶園,根據蟲害種類優先選擇非水溶性農藥進行應急防治。茶尺蠖幼蟲3齡前,可使用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農藥,或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學農藥進行應急防治。茶小綠葉蟬可使用除蟲菊提取物、印楝素、桉油精等生物農藥,或雙丙環蟲酯、蟲螨腈、茚蟲威等化學農藥進行應急防治。采摘茶園施用農藥時,應嚴格執行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
(二)春發害蟲秋季防控技術
部分茶區綠盲蝽、茶網蝽春季高發,應于秋季落實防控措施。
1.綠盲蝽防控。9—10月,利用性誘劑、色板監測綠盲蝽進入茶園時間。綠盲蝽入園后,選用除蟲菊素、苦參堿、球孢白僵菌等進行防治。嚴重發生時,可結合溴氰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其他害蟲時進行兼治。
2.茶網蝽防控。強化越冬代害蟲防控,可選用除蟲菊素、苦參堿、印楝素進行防治。嚴重發生時,可結合聯苯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其他害蟲時進行兼治。施藥前宜先修剪茶樹側枝,增強藥液穿透性,使藥液能均勻覆蓋茶樹葉面。
(三)夏秋季高發病害防控技術
針對夏秋季高發的茶炭疽病、茶餅病,應平衡施肥增強茶樹抗病能力,適時分批勤采或修剪,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性。茶炭疽病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可噴施2次苯醚甲環唑、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藥劑;茶餅病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可噴施補骨脂種子提取物、多抗霉素等藥劑進行防治。
(四)茶園雜草防控技術
可結合茶園耕作,采用人工或者機械方式除草,并將清除的雜草深埋到土壤中,夏季一般每月除草一次。投產茶園宜在秋季植被開花前進行耕作除草,以減少來年雜草發生;幼齡茶園可適當增加耕作除草次數。幼齡茶園及樹冠覆蓋度較低的成齡茶園,可采用鋪設防草布,或在行間間作鼠茅草、白三葉草等綠肥控制雜草。
加強災害性天氣應對
(一)茶園洪澇災害防御及災后恢復技術
1.災前防御措施。及時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防御工作。檢查疏通茶園排灌溝渠,確保排水正常。缺少排水溝渠的,應在園內及四周搶挖排水溝;修筑隔離溝和竹節溝,減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園地表覆蓋度,促進水分滲入,減少地表徑流。
2.災后應急與恢復措施。清淤排澇,疏通排水溝渠,避免積水漬害。災后盡快修整茶園道路等基礎設施,保證茶園道路通暢。巡查園區周圍的地質狀況,避免次生災害。對水淹特別嚴重的茶園,待園地表土基本干燥時,應及時進行淺耕松土,恢復土壤通透性;扶正倒伏樹體,及時培土覆蓋外露根系。受災茶園抓緊搶晴淺耕除草、培肥,一般畝施300公斤有機肥和20—30公斤茶樹專用復合肥(可分兩次施),溝施覆土,溝深15—20厘米。
3.清園消毒與防治病蟲害。暴雨后應做好茶園消毒,同時密切關注茶園病蟲害情況,加強病蟲害測報預警和防治,避免局部暴發成災。
(二)茶園抗旱保墑技術
1.高溫干旱防御措施。及時關注天氣預報,易受旱地區茶園要注意監測土壤墑情,提前落實防范措施。水源條件好的茶園在清晨或傍晚及時灌溉,每隔2—3天灌溉一次,灌溉量以土壤相對濕度達85%為宜。對幼齡茶樹灌溉時,務必灌足澆透。在茶樹行間鋪草覆蓋,降溫保墑,覆蓋厚度5—10厘米。有條件的可搭建遮陽網或遮蔭棚,特別是幼齡茶園應加強遮蔭,遮陽網要高出茶樹蓬面50厘米以上,切勿直接覆蓋在蓬面上。減少茶園采摘、修剪、除草、施肥等田間作業。
2.旱災后管理措施。旱情緩解后,根據枝條干枯程度采取適宜修剪措施,修剪宜輕不宜重。一般在壞死部位下方約1—2厘米處進行,刺激新梢及側枝的萌發生長,及時復壯。及時中耕施肥,耕作深度10—15厘米,每畝追施茶樹專用肥18-8-12(N-P2O5-K2O)30—50公斤,有機肥200—300公斤,促進樹冠面恢復。對于受旱較為嚴重茶園,在秋茶采摘時應留一葉打頂采摘,保留10—15厘米葉層厚度,為翌年春茶品質、產量奠定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