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漸暖,衡東洣水國家濕地公園內,草木蔥蘢,水光瀲滟。
此次"人與自然,山水生態體驗之旅"的首站,我們便來到這里,一同領略濕地獨特的魅力。
洣水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衡東縣縣城,2022年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稱號。公園構建了一套完善的科普宣教體系,涵蓋科普宣教中心、科普宣教長廊、科普宣教互助系統、濕地科普課堂等多個部分。其中,科普宣教中心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如濕地知識講座、鳥類和植物標本展、濕地觀鳥、生態調研等,在科普教育方面成效顯著。
也許,大家并不一定清楚什么叫濕地?會提出疑問,身邊公園里的河湖是濕地嗎?水庫是否也是?
濕地公園工作人員對此做出了科學解釋。濕地,是指具有顯著生態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養殖的人工的水域和灘涂除外,像公園里常見的河湖、水庫其實都屬于濕地大家庭。用形象的話說,濕地就像一位隱匿于自然間的生態魔法師,它借助內部物種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遷移和變遷等一系列復雜而精妙的過程,默施展著凈化水源、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神奇魔法,為生物提供理想的棲息家園。
聽著講解,記者來到了濕地合理利用區。眼前是一幅絕美的自然畫卷:水芹菜、香蒲、皇竹草等各類水生植物,在水面亭亭玉立,宛如仙子在微風中輕舞;河灘上,白鷺、斑嘴鴨、小??或梳理羽毛,或尋覓食物,一副閑適優雅的模樣;遠處的河中,一葉小舟飄蕩,船槳劃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
這片區域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生態完美融合的成果。我們依據凈化水質的實際需求,在原始濕地的基礎上,精心布局土壤、植物、微生物等要素,經過吸附、滯留、過濾等一系列步驟,讓水變得清澈透明。"據工作人員介紹,自2018年洣水流域采用人工濕地治理后,水質顯著提升,就像搭乘了"升級電梯",從5類一路躍升至2類。
正是得益于科學的保護修復,這片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濕地公園及其周邊區域已然成為了一個生物寶庫,801種維管植物、185種野生脊椎動物在這里找到了適宜的生存空間。
"一直以來,衡東洣水國家濕地公園充分發揮科普宣教中心的重要作用,聚焦濕地資源保護修復,持續開展‘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等主題日活動,以及科普、宣傳、研學及體驗于一體的方式,促進野生動植物知識、濕地知識普及,提高大眾生態保護意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園區內,建立了宣教中心、宣教長廊、標識系統、濕地小品等組成的完備的宣教體系,科普宣教區設置了16個主題長廊,分布在沿江風光帶沿線等人流較多的地方,讓民眾在游玩時了解濕地知識;在衡東縣每所中小學,配備專門的濕地課教師,開設常態化的濕地課堂,每個教室配備了濕地書屋、完善了宣教牌設置,通過課堂教學、走進濕地等多種形式普及濕地知識。
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公園將持續強化濕地保護、鳥類監測和科普宣傳教育,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濕地資源保護活動,為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