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當承接產業轉移“領頭雁”
著力招大引強。搶抓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機遇,對接北上杭、粵港澳大灣區;圍繞我市“3311”產業發展戰略和八大千億產業集群開展建鏈強鏈補鏈招商行動,重點對接“三類500強”企業,力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8家以上,“三類500強”項目20個左右,實際到位內資突破500億元;每個市直園區、縣市區力爭引進5個以上億元產業項目,1個以上“三類500強”企業項目;鼓勵跨國公司、國內500 強企業來衡設立區域總部,建立整合貿易、物流、結算等功能的營運中心。
做實招商活動。編制好2019版《衡陽投資指南》;精心組織、積極參加2019年湖南—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貿易洽談周、第九屆湘商大會等經貿活動;探索完善產業鏈專題招商、股權招商、基金招商方式;扎實推進產業鏈招商分隊赴重點地區、重點企業招商;發揮異地商會作用,積極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針對“外商直接投資”進行專題招商,重點跟進“香港盛乾”“泛亞綠洲”“香港玖美”等一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促進外商直接投資業績的平穩增長;鼓勵各縣市區、園區錯位承接與差異化招商。
狠抓項目落地。建立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集中審議機制;建好全市招商引資項目管理數據庫云平臺;落實落細《衡陽市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措施》;繼續實行重大招商項目“五個一”責任機制;支持市直園區在縣市區設立分園,發展飛地經濟,完善跨區域利益分享機制;對招商活動簽約項目的落地加強督促,重點督促2018年“中部崛起大會”“滬洽周”“2018衡州經濟發展論壇”簽約項目的落地;對2019年確定的招商引資任務,強化調度、通報、考核。
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簡化辦事程序,積極開展審批窗口管理服務標準化建設,繼續深化“互聯網+審批”業務模式,落實行政審批“最多跑一次”制度;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營造法治化環境,深化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項目履約考核管理辦法,整治招商引資違約失信行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二、推動開放型經濟形成新格局
對外貿易實現新突破。推動全市《關于促進外經貿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正式出臺;抓好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縣市的外貿業績穩增長,切實做好富士康、衡鋼、五礦銅業、融新達實業等重點企業服務和藍海駱駝、順萬倫等新增企業的培育壯大;鼓勵重點企業建立國際市場營銷體系,引導扶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強化綜保區等平臺作用,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復制自貿區試點經驗;加強出口示范基地建設和出口品牌建設,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完善服務體系,新引進1家省級園區外貿綜合服務中心,督促其加強與全市外向型企業、項目的對接,把服務做細做實;認真抓好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第二屆進口博覽會的參展組織工作;力爭每個市直園區、縣市區引進1家以上進出口額達3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持續為我市外貿體系注入新動能。
外經合作實現新拓展。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支持境外投資工程項目做大做強;加強校企合作,按照國外崗位需求,定向培養境外就業專業人才;拓寬勞務輸出渠道,鼓勵我市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積極開展對外勞務合作;持續引進優質勞務企業和優質勞務項目來衡,形成對外勞務合作市場良性競爭發展格局;督促縣級勞務平臺正常開展業務發揮作用,鼓勵其它縣市新建平臺;加強對外勞務市場監管和已出國務工人員跟蹤服務。
口岸平臺實現新提升。全面做好五定班列、公路口岸、無水港和綜保區的服務協調工作,確保現有平臺健康穩定運行和提質增效;實現鐵路口岸的封關運行;協助做好水運口岸的規劃、選址和申報工作;認真做好航空口岸申報工作,加強與省口岸聯檢單位的溝通協調,力爭明年實現衡陽航空口岸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評審、南岳機場改擴建項目獲批和省政府向國務院正式呈報衡陽航空口岸申報文件;做好全市打私工作的牽頭抓總工作,確保全市打私工作常態化開展。
三、加快商貿流通高質量發展
推動市場流通發展。全面完成城區農貿市場標準化提質改造,同時指導督促縣市逐步開展農貿市場改造;會同市規劃部門組織專家編寫衡陽市商業網點中期發展規劃,以規劃作為引領,指導我市商貿、旅游、餐飲、酒店、娛樂等行業科學合理布局,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進一步開展汽貿行業大整治;完善市場應急調控機制,建立應急儲備和調控體系;推進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完成2020年老字號企業的篩選,并對其進行培育。
提質升級商貿服務。持續推進消費升級,積極開展“優供促銷”活動,加大入統擴面的工作力度,實施“社零”破零倍增,抓好限上商貿企業的培育和結構優化,完成全年新增限上企業70家以上;聚焦重點企業培育、重點項目實施、重點園區建設、重點品牌打造,大力促進新興服務業發展;提升家政、餐飲等行業發展品質,加大其品牌化、標準化建設力度;推進衡陽市家庭服務業協會的成立,加快家政誠信平臺建設;推動夢里故湘古鎮建設和衡陽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加大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政策宣傳力度,指導并幫助相關企業拓展外包業務。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開展好電子商務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的“三進工程”;鼓勵企業利用電子商務轉型升級,加強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健全村級電商體系,力爭全市電商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加快跨境電商、“互聯網+商貿流通”建設,推動生產和流通、城市和農村、線上和線下、內貿和外貿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電商扶貧,打造網銷“一縣一品”農特產品品牌,加大“電商扶貧特產專區”推廣力度,拓展貧困地區優質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推動建設集黨務、政務、電商服務和生活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村級電商服務站。
嚴格市場流通監管。推進商務糧食誠信建設,積極開展“商務誠信+市場監管”工作,營造優良信用環境;加強商務糧食行政執法,探索創新執法方式,提升綜合監管效能;實施“雙打”和“查無”,加強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促進市場健康運行;建設流通追溯體系,推動現代藥品流通方式發展,規范內資直銷經營行為,改善流通安全環境。著力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四、推進糧食事業發展再升級
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以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為抓手,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建立優質優價的運行機制,積極推動由政策性收儲為主向政府引導下市場化收購為主轉變;加快推進智能糧食管理系統工程建設,全面提高糧食流通管理水平;抓好產銷銜接,不斷深化與廣東、廣西、貴州等糧食調入大省的產銷合作,密切和擴大與主銷區之間異地代儲、代收的合作關系;抓好政策性糧食銷售處置,加大去庫存力度;開展全市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加強糧食監管力度,防止不合格糧食流入口糧市場,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和“味蕾上的愉悅”;加強軍糧供應保障體系建設,推進耒陽軍供站、衡南軍供站兩個軍民融合項目建設;做好應急保障工作。
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爭取產業扶持資金,助推糧油產業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千億級農副產品種植加工產業,大力扶持匯升生物、大三湘等以糧油精深加工為主業的企業;推進主食產業規模發展,支持和鼓勵糧油加工企業從簡單的生產大米為主向提供米、面、薯等主食制品轉變,積極推動速凍糧油食品、米制食品、鮮濕米粉、干米粉、紅薯粉皮和傳統風味糧油食品工業化,重點扶持以康潔、歸陽等為代表的米制主食品生產企業、以金林為代表的面制主食品生產企業以及以吉祥為代表的薯制主食品生產企業;進一步加大品牌創建力度,繼續創建一批全國、全省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力爭2019年全市糧油加工業總產值達120億元以上,真正實現衡陽由糧食生產大市向糧食經濟強市轉變。
五、鍛造最強執行力商糧隊伍
加強黨的建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與業務工作責任一起落實,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好的作風確保好的成效。
提升履職能力。高質量完成機構改革“三定”方案實施,做好職能移交和接收工作;大興學習和調查研究之風,在學習和實踐中找思路、想辦法;針對干部本領恐慌、能力弱項,開展精準培訓,增強抓商糧工作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專業精神,提升創造性貫徹落實的能力和水平;扎實開展法治商糧建設,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切實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真正實現憑實績選拔干部,有為才有位,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績效考核和綜治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商糧工作實際,不斷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考評和激勵機制;加大商糧推介宣傳力度,講好商糧故事、樹立商糧形象、匯聚商糧合力;加強后勤保障,既要嚴守紀律嚴格管理,又要為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堅強的后勤支撐。
堅守工作底線。打好脫貧攻堅戰,駐村扶貧要實現全員脫貧,電商扶貧要全面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全力推進直屬商貿企業改制,為企業和職工排憂解難;壓實安全生產責任,落實“一單四制”,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面排除商糧領域的安全隱患;切實抓好信訪維穩、綜合治理、消防應急以及老干、工青婦等工作,確保商糧系統平安和諧和工作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