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耒陽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認真落實“制造立市、文旅興城”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五個耒陽”,交出了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實干答卷。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518.5億元,增長5.3%。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72.18億元、147.15億元、299.17億元,分別增長3.4%、9.7%、5.3%。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263元,增長13.2%。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13.9:28.4:57.7。
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2595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069人,就業困難人員221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3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54%以內。
二、農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2%。糧食播種面積110.60萬畝,總產量47.48萬噸。生豬存欄81.73萬頭,出欄120.34萬頭,能繁母豬6.56萬頭,豬肉產量9.12萬噸;牛存欄5.61萬頭,出欄2.58萬頭;山羊存欄8.65萬頭,出欄9.11萬頭;家禽存籠1155.32萬羽,出籠1801.35萬羽。
全市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8個,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386個,其中國家級專業合作示范組織5個,省級專業合作示范組織3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6.63萬人。全市共有家庭農場1156家,其中2024年新增112家。截止到2024年底,耒陽市土地流轉面積為32.13萬畝,其中耕地流轉面積為32.03萬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規模工業總產值238.70億元,增長12.8%,其中采礦業下降12.74%,制造業增長22.3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6.72%;實現營業收入243.61億元,增長13.12%;實現利潤總額7.12億元,增長2.20%,平均用工人數2.75萬人。
全市資質建筑企業37個,建筑業總產值16.9億元,增長15.3%;建筑業增加值增長11.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1%,工業投資增長19.5%,高新技術投資增長44.5%。房地產投資(在庫資質企業)下降1.9%。商品房銷售面積68.69萬平方米,下降3.4%。
五、國內貿易和物價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41億元,增長7%。其中,限額以上法人消費品零售總額17.86億元,增長24.7%,分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6.81億元,增長2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5億元,增長7.7%;分消費形態看,餐飲收入1.66億元,增長38.3%,商品零售額16.2億元,增長23.5%。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5%,上漲0.5%。分類別看,食品煙酒上漲0.5%;衣著上漲1%;居住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3%;交通通信下降1.5%;教育文化娛樂上漲1.3%;醫療保健上漲1.7%;其他用品及服務上漲3.8%。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
全市新引進產業項目48個,項目總投資額213.3億元;實際使用外資78萬美元;外貿進出口額3.85億元,增長467.2%;“湘商回歸”新增注冊企業17家,累計到位資金39.7億元。
全市實現國內旅游總收入125.11億元,增長6%;接待游客1488.21萬人次,增長6%。
七、交通和郵電
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約19萬輛,其中小型汽車約10.4萬輛,摩托車約7.3萬輛,農用車約340輛,大型汽車約1426輛,掛車約376輛,共有駕駛員約21萬人。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27億元,增長2.48%,電信業務總量1.95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02.2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數38.8萬戶。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4億元,下降0.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1億元,增長5.3%。稅收收入20.19億元,下降4.8%,地方稅收收入14.15億元,增長0.2%,稅占比為77.25%,地方稅占比為70.4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6.91億元,增長2.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7.75億元,增長19.1%。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96.41億元,增長11.4%,其中住戶存款613.94億元,增長11.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420.76億元,增長6.5%,存貸比為60.42%。全市保險類金融機構中各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56億元,增長5.09%,賠付支出2.4億元,增長12.26%;各壽險保險公司保費收入4.47億元,增長3.98%,賠付支出1.42億元,增長7.56%。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共完成標準化教學點建設項目校4所,省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校3所。全市有各類基礎教育學校(園)453所,其中幼兒園227所,義務教育學校210所,高中學校(含12年一貫制學校)15所,特殊學校1所。總共有在校學生人數212864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37997人,初中在校學生62651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86481人,在園幼兒25623人,特殊學校在校學生112人。高考本科上線5650人;高二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一次性合格率96.30%。
全市共有科技型中小企業202家,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16.2%,占全市GDP比重為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6.49%;地方財政科技支出8847萬元,占地方財政支出比值2.1%;完成技術合同交易登記74件,技術合同總金額40.5億元。全市共獲得專利授權268件,其中發明專利27件,實用新型專利116件,外觀專利125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56個,文化館1個,33個鄉鎮文化站分館,非遺傳習所2個,公共圖書館1個,24小時圖書室5個,博物紀念館3個,文化站30個,村活動中心378個。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2.36平方米。全市共有24個單項體育協會,全年舉辦參加各類各級全民健身賽事活動45次,參加人數達30.8萬人次。全年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310人,年末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719人左右,擁有公共體育場地2個,其中22500余座位的大型室外體育場1個、5000余座位的室內籃球館1個;游泳池11個,各種訓練房4個。全市擁有廣播電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9%。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用戶3.2萬戶。
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535個,其中醫院35個(綜合醫院23個、中醫醫院1個、專科醫院11個),基層醫療機構49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衛生院38個、村衛生室370個、診所8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個(疾控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其他衛生機構1個。有衛生工作人員5830人,其中執業醫師1636人,執業助理醫師538人,注冊護士2662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994人。醫院、衛生院實有床位7127張。
十一、城市建設、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市自來水用水戶數約16萬戶,供水總量4500.89萬噸;天然氣用氣總量1523萬立方米;城區污水處理量3266.28萬噸。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3天,優良率93.7%。
全市發生道路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直接經濟損失400.5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數(13起)減少9起,下降69.2%;死亡人數(16人)減少12人,下降75%;受傷人數(5人)減少4人,下降80%;經濟損失(1767.1萬)減少1366.6萬,下降77.3%。工礦商貿、水上交通、農業機械、消防、衛生、特種設備等行業未發生生產安全事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136.15萬人,其中男性72.41萬人,女性63.74萬人;常住總人口108.8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4.49萬人,農村人口54.34萬人,城鎮化率50.07%。
全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40149元,增長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56元,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18元,增長5.9%。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6808元,增長4.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755元,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817元,增長4.4%。
全市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人數為3.6萬人,企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0.1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8.97萬人(含退休),發放人數19.88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3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1.5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均保障4322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均保障33095人。
注:
1.本公報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各項指標增速無特殊注明均是指2024年與2023年同比結果。
3.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的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4.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物價、城鄉居民收入和支出、糧食面積和產量、出欄肉豬和牛羊家禽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耒陽調查隊;招商引資數據來自市商務局;農村專業合作社及土地流轉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電信業務量、移動電話用戶數、固定電話用戶數、互聯網寬帶用戶數來自市電信公司、市移動公司、市聯通公司、市網絡有限公司;郵政業務量來自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湖南省耒陽市分公司;機動車保有量來自市交警大隊;存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耒陽支行;保險數據來自市金融服務中心;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科技數據來自市科工信局;專利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旅游、文化、廣播、體育數據來自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衛生數據來自市衛健局;城鎮新增就業、社會保險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險數據來自市醫保局;城鄉低保數據來自市民政局;自來水、天然氣、污水處理數據來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空氣質量數據來自衡陽市生態環境局耒陽分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市應急管理局;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公安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