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實現有效銜接工作創先爭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為加快推進衡陽區域中心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3月22日,2023年衡陽市鄉村振興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將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主線,堅定不移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切實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農村基礎。
去年干得怎么樣——
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認定“鄉村車間”1151個
梳理會議內容,記者發現,去年衡陽鄉村振興主要干了三方面的大事——牢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脫貧群眾收入穩步提升,扎實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具體工作。
2022年,我市開展兩輪防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新識別納入監測對象1283戶、4096人,累計消除風險4346戶、10884人,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
在增收方面,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人均年收入進一步增長,增速高于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盤活農村集體資產,首創提出并認定“鄉村車間”1151個,其中就業幫扶車間691家,吸納農村人口就業4萬人,全市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7495個,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外出務工達到12.89萬人,做到三個“只增不減”;堅持落實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一區一方案、一戶一項目”產業幫扶要求,建成小型工業園區4個,農牧業產業基地(園區)183個,商貿物流園區和冷鏈倉儲基地46個,旅游產業發展項目2個。
全市去年完成農村戶廁改(新)建5萬多戶,完成農村公廁新建任務200余座,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中,全市有1個村入選2022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3個村納入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名單。鄉村治理標準化體系初步建立并得到有效推廣,“萬雁入鄉”行動和發展“鄉村車間”經驗做法獲得國、省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灣村明白人”“屋場懇談會”“五色花”“積分制”管理等一批鄉村治理模式和經驗,分別在國、省重要會議上作經驗發言,特別是“灣村明白人”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面向全國推介推廣。
今年打算這樣做——
“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精準扶貧”理念提出十周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
在安排部署今年鄉村振興工作中,我市把“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作為主線貫穿進鄉村振興全過程。
比如,明確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今年,農村低保將提標至5000元,防返貧監測基準線對標提高到7500元,各縣(市)區要進一步規范對象監測識別、分類精準幫扶、風險穩定消除三大環節,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再如,要多措并舉拓寬增收渠道,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健全落實幫扶產業項目聯農帶農機制,全面推進鞏固拓展產業扶貧成果重點項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示范園等優勢產業項目建設;加強現有鄉村車間運營指導,繼續鼓勵新建一批鄉村車間,將獎補政策延續到2025年,推動鄉村車間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扎實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和“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支持脫貧人口外出務工,設立公益性崗位和在鄉村建設領域采用以工代賑模式,優先吸納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確保有意愿有勞動能力對象全部務工就業。
我市還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出了具體部署,要求一手抓硬件建設,一手抓軟件建設。
在抓硬件建設方面。將堅持以鄉村治理標準化為抓手,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高質量完成年度農村戶廁改(新)建、農村公廁新建任務;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亮化,引導農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健全長效保潔機制。
在抓軟件建設方面。大力推行“灣村明白人”“屋場懇談會”“積分制”管理等基層治理模式,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和清廉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一批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