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介紹】
衡東縣大浦鎮青鴉村現有村民702戶3184人。10年前,村集體經濟空白,人均年收入很低。2014年,該村被識別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
窮則思變。青鴉村創新基層黨建模式,將支部建在扶貧產業鏈上。村里流轉“四荒”土地近1000畝,成功打造酥脆棗、油茶、黃桃、苗木等產業基地。去年,青鴉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萬元。今年預計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近2萬元。
【蛻變故事】
“開著三輪摩托車到田邊種瓜種菜”
10月25日一大早,年逾七旬的衡東縣大浦鎮青鴉村黨支部原書記羅成國,來到村主干道散步,碰見村民鄧香和夫妻開著三輪摩托車,準備去整地種油菜。
“老書記,多虧村里修好了這條路,我們可以開著三輪摩托車到田邊種瓜種菜。”鄧香和說,前些年,這條主干道還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歲月如歌。1998年至2010年,羅成國擔任青鴉村黨支部書記。
“10年前,青鴉村全部是田間小路,通往衡東縣城最好的一條路僅有兩尺寬。”提起當年的村里的路況,羅成國感嘆不已。村民到縣城趕集賣紅薯、蔬菜,凌晨二三點鐘起床,趕到縣城到了八九點鐘。“等把紅薯、蔬菜賣完,忙著趕回家時,天已黑了。”
“那時,黨支部和群眾最大的心愿,是能修通一條通往山外的大路。”
2013年底,精準扶貧戰役打響。“青鴉村乘著這股東風,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拓寬村主干道。”羅成國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退下來后,依然牽掛村里的大小事情。2014年春節前,村黨總支書記鄧文彬帶領200多名村民,冒著風雪,沒日沒夜奮戰50多天,將這條5公里長的村主干道拓寬至5米。
現在,全村40多公里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門口。
公路通了,村里的西瓜、香瓜、酥脆棗等土特農副產品,變成市場上的搶手貨。
“這幾年,村里除了修路外,還新修山塘40余口,打深水井20余口,修建水渠15公里,建設水利排灌站3座……”羅成國說,青鴉村如今已大變樣。
“荒山上一定能開辟出致富路”
上午10時許,羅成國帶著記者來到清雅田園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酥脆棗基地。村民鄧楓遠兩口子和幾位村民正在棗園除草、施肥。
“2016年秋天合作社一成立,我們夫妻就到酥脆棗基地務工,每年務工收入有近2萬元。”鄧楓遠告訴記者,除了在棗園務工、分紅的收入外,家里還種植水稻、飼養生豬、喂養雞鴨,今年預計收入突破6萬元。
青鴉村土地貧瘠,大部分是紫色頁巖,產業發展落后。一句順口溜印證著這里曾經的貧窮:“泥巴路,土坯房;支口鍋,鋪張床,有女不嫁青鴉郎。”
人窮志不短。2014年春節剛過,在全村的黨員群眾代表會上,面對3000多位父老鄉親,鄧文彬立下錚錚誓言:“青鴉的劣勢在山,優勢也在山。只要大家舍得下苦功夫,荒山上一定能開辟出致富路。”
記者隨同羅成國來到虎形山酥脆棗基地的倉庫前,一輛懸掛著廣東牌照的貨車,正忙著裝運酥脆棗。
“這次到青鴉村購買2噸多棗子,這里的棗子皮薄肉厚核小。”貨主是廣州白云區一家超市的老板,“我的客人很喜歡吃青鴉村的脆棗!”
記者嘗了幾顆,棗子清甜可口。站在一旁的羅成國接過話茬:“10年前,虎形山全是荒山野嶺,整個山頭長的是雜樹野草,不適合種瓜種果。”
村黨總支書記鄧文彬偏不信這個邪。2016年9月,他和幾個村干部來到虎形山頭,取了紫色頁巖樣土,趕到長沙請教省地質勘探院專家。經檢測,紫色頁巖土質中含有豐富的硒、鋅、鐵等微量元素,適宜棗樹生長。
當年農歷臘月廿四,鄧文彬帶領村干部頂風冒雪趕到祁東縣新豐果業有限公司,購買了1萬多株中秋酥脆棗苗子。棗苗運到村里后,200多名村民守在虎形山的山頭和山腳,整土打洞,栽種棗苗,忙得不亦樂乎。不到3天,虎形山栽滿了棗樹苗。
“產業興旺人歡暢,有女爭嫁青鴉郎”
棗樹生長最怕遇到干旱。“去年7月中旬開始,一直到11月中旬,衡東沒有下一滴雨。”羅成國告訴記者,虎形山上的400多畝棗林,急需澆灌。
鄧文彬帶領合作社的種植戶,花了七八天,在山腳下打了一口100多米深的水井。然后沿著山坡架起一根長80多米的水管。大家來不及歇一口氣,又忙著架設電線,送電抽水。
將井水抽到山頂水池,通過棗園鋪設的長達萬米的滴灌設施澆灌,棗樹葉漸漸泛青。就這樣,鄧文彬在虎形山上守了4個多月。當他走下山時,又黑又瘦,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春華秋實。7年來,青鴉村的酥脆棗基地擴種到近500畝。“今年,村里產鮮果2萬多公斤,收入50萬元左右。”鄧文彬說,僅此一項,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一顆顆棗子變成村民的致富棗、黃金棗。羅成國說,看到這些以前他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的確很是欣慰;有這樣的村支兩委,他和村民都十分放心。
10年來,青鴉村除了發展酥脆棗產業外,還發展油茶、黃桃、苗木、家禽、稻油輪作、鮮魚養殖、大米加工等產業。鄧文彬介紹,目前,村里稻油輪作示范片面積達1300多畝,畝均收益1000元以上;油茶面積200多畝,年產值60萬元。村民務工有基地,創業有平臺,分紅有產業,家庭有收入。
談到村子的未來,鄧文彬告訴記者,青鴉村將基本實現“耕地集約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油面化、通道路燈化、村莊綠蔭化”,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大關,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
如今的青鴉村,弱村變強村,“青鴉”變“鳳凰”。現在,順口溜有了新詞:“條條道路通到家,棟棟新房立鄉下;產業興旺人歡暢,有女爭嫁青鴉郎。”
【村民感言】
16組村民汪太娥:
這幾年,我在村里酥脆棗基地務工,兩個兒子在廣州打工賺錢,全家年收入突破10萬元。家里新建兩層紅磚樓房,每天開開心心過日子。
4組村民劉運生:
這幾年,村里生活垃圾實行分類處理,各家各戶衛生整潔。村民的房前屋后、村道兩旁栽種桂花、香樟、紅葉石楠等花草樹木。早上起床,推開大門,就能聞到花香,這日子真好。
駐村第一書記李浩源:
10年來,青鴉村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模式,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村里流轉土地發展酥脆棗、油茶、鮮魚養殖等種養加產業,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逐年遞增。村民日子比酥脆棗還甜,黨員干部也越干越有勁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