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工商聯激活“萬企興萬村”新動能:850家民營企業與603個村莊結成“發展共同體”,91億元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發布時間:2025-08-29 16:40??????來源:中華工商時報?????瀏覽量:
字體:

關注湖南省工商聯  關注新湘商新發展

【作者 章勇 蔡中湘】金秋八月,湖南省衡陽市西渡鎮梅花村的千畝荷塘波光粼粼,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蓮蓬。“去年村集體收入483萬元,全靠市、縣工商聯牽線引進的文旅項目。”村支書劉準向參加全國“萬企興萬村”行動中部片區座談會的嘉賓介紹情況時,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在衡陽市工商聯的帶領下,850家民營企業與603個村莊結成“發展共同體”,967個產業項目如星火燎原,將91億元社會資本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這場波瀾壯闊的鄉村變革,源自衡陽市工商聯創新實施的“三三工程”。即通過“三鄉”行動匯聚資源、通過“三鏈”融合做強產業、通過解決“三難”破局構建機制。在此工作方式下,衡陽走出了一條“企業興、鄉村旺、百姓富”的共贏之路,讓“萬企興萬村”行動在雁城大地綻放出奪目光彩。

三鄉行動:激活鄉村振興源頭活水

2021年深秋,一封飽含深情的“家書”從衡陽市委發出,向全球衡商發出“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誠摯邀約,開啟“能人返鄉、民企下鄉、資本興鄉”的“三鄉”行動序幕。

北京衡陽商會會長周良桂率先響應,投資12億元在衡東打造印章文化產業園,帶動3000余名村民就業。“家鄉的召喚讓我們找到了根,產業回歸更讓我們找到了價值。”周良桂感慨道。

在能人返鄉的示范作用下,船山時間谷鐘表小鎮、耒陽“童車小鎮”等36個億元級衡商回歸項目相繼落地。這些項目不僅帶來資金技術,更激活了鄉村發展的“造血功能”。衡東縣新塘鎮潭泊村引入返鄉能人創辦竹制品加工廠,將傳統竹編技藝升級為現代工藝品,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帶動周邊5個村脫貧致富。

綠色田園(衡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野枇杷產業園里,63個村的3000余名農戶正忙著采摘果實。公司負責人李建國介紹:“我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既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又能在基地務工,還能參與年底分紅。”這種多元增收機制讓農民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衡陽市騰飛內衣有限公司將車間建到衡陽縣曲蘭鎮、石市鎮,160余名農村婦女經過技能培訓,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以前去廣東打工,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現在每月能掙3000多元,還能照顧家庭。”女工張桂英笑著說。

截至目前,全市民企下鄉行動中,已建成鄉村車間1373個,吸納就業5.3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300人,人均月工資達3200元。

在祁東縣黃花菜文化主題休閑農業示范園施工現場,大型機械往來穿梭。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多虧了工商聯組織的銀企對接會,農發行的3000萬元‘黃花菜貸’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衡陽市工商聯常態化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創新推出“科創貸”“油茶貸”等12款特色金融產品,累計投放精準幫扶貸款超50億元。

資本興鄉行動,讓鄉村產業如虎添翼。大三湘油茶莊園模式帶動8.6萬戶農戶脫貧致富,祁東黃花菜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3.8億元,衡山永和鄉“小水果”年產值近2億元。這些產業不僅成為農民增收的“搖錢樹”,更成為縣域經濟的“頂梁柱”。

三鏈融合:重塑鄉村產業價值體系

產業鏈延伸、供應鏈升級、價值鏈提升是衡陽市“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核心引擎與實踐主軸,更是撬動鄉村產業從“低端零散”邁向“高端融合”、實現村企民三方共贏的關鍵支撐。這“三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既以全鏈條思維重構了衡陽農業產業體系,破解傳統農業“種強銷弱、量大質次、鏈短利薄”的痛點,更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環節賦能,讓鄉村產業真正具備了“抗風險、提效益、促增收”的硬實力,成為串聯“企業興”與“鄉村旺”的紐帶、銜接“產業富”與“百姓富”的橋梁。

角山米業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里,金燦燦的稻谷經過篩選、烘干、加工,變成晶瑩剔透的大米。公司構建的“訂單種植+收儲烘服務+糧食加工+品牌銷售”全產業鏈,帶動5省10萬糧農增收。“我們與農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既穩定糧食安全,又保障農民收益。”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在大三湘油茶莊園,村民蔣宏亮望著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喜上眉梢:“每畝油茶林年收益超過3000元,相當于種三畝水稻。”這種以農民為主體的莊園模式,通過“林地流轉+勞務用工+保底分紅”,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這一幕跨越晝夜、連接城鄉的場景,正是衡陽產業鏈延伸催生“從田間到餐桌”蛻變的鮮活注腳。

衡陽市蒸湘區2000畝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里,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無人機精準實施植保作業。周邊農戶只需通過手機APP,就能查看自家農田的作物長勢和水肥情況。“科技種田不僅省心,畝均產量還提高了20%。”種糧大戶李建軍說。

湖南嘉穗農業的智慧農業中心大屏上,5800畝流轉土地的作物信息一目了然。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糧食系統”,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其智慧農業社會化服務入選農業農村部典型案例。這種“一部手機管千畝田”的模式,正引領衡陽農業向現代化邁進,成為“萬企興萬村”行動最動人的場景。

在價值鏈提升一環,衡陽市實現從賣產品到賣風景的跨越。常寧市巷坪村的2000畝有機茶園里,游客們正在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茶園負責人鄧成青介紹:“我們通過‘茶葉種植+生態旅游+民宿經濟’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這種“農業+文旅”的融合發展,讓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衡山永和鄉的葡萄采摘園里,李大姐一邊裝筐一邊笑著說:“在家門口打工,每天能掙150元,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這里的“小水果”產業不僅讓3000余名村民捧起“甜蜜飯碗”,更催生了電商直播、冷鏈物流等新業態,產品溢價率超過50%。

三難破局:構建長效共贏發展機制

近年來,衡陽市工商聯聚焦破解“機制保障、利益聯結、示范引領”三個關鍵難題,構建“萬企興萬村”全方位支撐體系,推動村企從“牽手”走向“融合”,實現長效共贏。

衡陽市委、市政府將“萬企興萬村”納入重點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推進機制。成立由工商聯牽頭,農業農村、鄉村振興、農發行等部門組成的行動領導小組,12個縣市區同步組建協調機構,實現上下貫通、協同發力。“要把民營企業的發展訴求作為‘第一信號’,讓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真正有獲得感。”

在角山米業的調研現場,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調研后指出:“民營企業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我們要為企業創造更優的發展環境,讓村企合作從‘牽手’走向‘聯姻’。”這種高位推動的機制,為村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堅強保障。

利益聯結促共贏共興。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的“村企共建”模式堪稱典范。通過村民集資、土地入股等方式,10余家民營企業與村集體合作開發文旅項目,村民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金、務工收入和項目分紅,這種“三金”模式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人。

在祁東縣的黃花菜產業中,15家加工企業與農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菜農陳春忠粗糙的手指捻著黃花菜柄,滿臉知足地說:“跟著企業種黃花,價格有保障,心里踏實。”這種緊密的利益聯結,讓企業與農戶成為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目前,衡陽市工商聯認定48個市級“萬企興萬村”典型,其中9個躋身省級示范行列。衡山縣獲評省級典型縣,其“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油茶產業模式在全省推廣。衡陽的城鄉產業運營平臺具有開創性、規律性和惠民性,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這些示范典型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異地商會交流、村企互訪觀摩等活動持續開展,“衡陽經驗”走出湖南,惠及廣西、貴州等地。各級媒體的聚焦報道,讓“衡商回歸”“產業興村”成為“湘商回歸”的亮麗名片,“人人關心鄉村振興、家家參與共同富裕”的氛圍蔚然成風。

站在衡陽縣梅花村的觀景臺上,極目遠眺,金黃的稻田與翠綠的油茶林交織成錦,村企車間的機器轟鳴聲與游客的歡笑聲此起彼伏。這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壯美畫卷,更是衡陽市工商聯以“三三工程”撬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衡陽正以“萬企興萬村”為抓手,書寫著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答卷。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與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深度融合,必將譜寫出村企共榮、城鄉同輝的嶄新篇章。


相關閱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清市| 凤城市| 新兴县| 江城| 普宁市| 德清县| 介休市| 山西省| 内江市| 长岛县| 湖南省| 容城县| 罗田县| 濉溪县| 青河县| 庆元县| 靖西县| 怀化市| 皮山县| 长春市| 泽州县| 曲阳县| 五峰| 三亚市| 名山县| 正安县| 西城区| 芒康县| 海阳市| 新建县| 温泉县| 措美县| 房产| 湖南省| 黄石市| 凤城市| 开封市| 皋兰县| 和硕县| 托克托县| 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