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陽市招投標市場法定時限合同簽訂率躍升至100%,市場磋商周期平均縮短至15天……湖南省全面推行“機器管招投標”改革之際,衡陽市以一套創新監管“組合拳”,破解了標后履約難題。這一融合制度剛性、技術智能與信用約束的新機制,為全省優化公共資源交易環境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衡陽經驗”。
改革遇阻:新技術下的標后履約難題
湖南省“機器管招投標”系統試運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舉措。然而,2025年初系統在衡陽部署后,標后履約問題逐漸顯現:“重招標、輕履約”現象普遍,中標通知書發放后,合同簽訂率一度低于30%。衡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機器管招投標”系統雖然提升了評標的客觀性和效率,但中標后的履約問題嚴重影響了項目落地效率和市場誠信,成為改革推進的瓶頸。
破題之道:全周期閉環監管“組合拳”
面對挑戰,衡陽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打出制度、機制、技術、信用“組合拳”,構建起“預防-預警-處置-懲戒”的全周期閉環監管新格局。
高位統籌,凝聚跨部門監管合力
“衡陽不允許搞特殊,除負面清單內容外項目一律實行‘機器管招投標’。”衡陽市委主要領導的鮮明態度為衡陽推動改革落地注入一劑“強心針”,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聯動、技術支撐”的工作體系。市發改委與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聯合組建標后履約監測工作專班,行業監管部門動態參與,通過“周調度、月通報”機制和“一項目一專班”模式,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置。
機制創新,打造智能預警與剛性約束
首創“三色預警”機制,開發智能化監測系統,建立“紅黃藍”三色預警模型,系統自動跟蹤項目進展,對臨期未簽、超期應簽、預警拒簽的項目分別亮藍燈、黃燈、紅燈,自動推送履約提醒、警告通報、監管介入等指令。對觸發紅燈的經營主體,采取警示約談、重點監管、取消中標資格等懲戒措施,并將失信行為推送至省級監管平臺,實施聯合懲戒,大幅提高違約成本。
技術賦能,提升智慧監管穿透力
在衡陽,數據共享讓監管更“聰明”。衡陽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與各行業監管系統互聯互通,中標信息、合同簽訂、履約進度等數據實時流轉,打破了過去“信息壁壘”和“監管孤島”。大數據技術精準篩查“長期未簽約”“條款異常變更”“履約進度滯后”等風險點,為監管部門提供“靶向”依據。同時將標后履約情況納入企業信用評價,與招標投標、行政審批等領域聯動應用,營造“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市場環境。
改革成效:從“重招標”到“重履約”的轉變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衡陽的堅定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合同簽訂率從不足30%提升至70%以上,法定期限內簽訂率達100%;
平均簽約周期從25天縮短至15天;
公共資源交易環境進一步優化,企業獲得感顯著增強,“中標即負責、簽約必履行”成為行業共識。
這一“重招標”到“重履約”的轉變,不僅體現了衡陽市創新監管的成果,更彰顯了其推動改革的決心與智慧,為全省推進“機器管招投標”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責編:唐曦
一審:唐曦
二審:陳鴻飛
三審:徐德榮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