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愉捷
衡陽,這座因南岳衡山而得名的城市,自古以來就與“衡”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古老的度量衡制造,到現代智能計量產業的蓬勃興起,一條清晰的產業脈絡貫穿千年,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如今,衡陽正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不懈的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產業浪潮中,書寫著百億級產業的嶄新篇章。
歷史基因:鐫刻千年的“精準”傳承
自秦漢時期起,衡陽便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成為度量衡器具的重要制造中心。
時光流轉至清代,衡陽的衡器制造業迎來了鼎盛時期。“衡器坊”的名號響徹湖廣,工匠們精心雕琢的天平、秤砣,以其精準的度量和精良的品質,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衡陽手表廠作為湖南唯一的手表制造企業,以“24把鑷子起家”,生產出“芙蓉”“南岳”牌手表。
這些手表做工精巧,走時精準,一經推出便迅速風靡全國。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擁有一塊衡陽產的手表,成為了許多人的夢想。據記載,1992年,衡陽市手表廠年產手表50.46萬只,暢銷全國20多個省份350多個縣,其輝煌可見一斑。
同一時期,衡陽儀表廠、地磅廠等企業也嶄露頭角。其生產的各類儀表設備和稱重設備,以精準的計量性能廣泛應用于工業原材料稱重、農業糧食收購、科研精密實驗等場景,為我國工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些衡器不僅是商業交易的公正裁決者,更是衡陽制造業實力的象征,為這座城市贏得了“計量之都”的美譽。
然而,20世紀90年代技術迭代浪潮中,傳統產業因設備落后、創新乏力陷入沉寂。衡陽手表廠、儀表廠等接連破產改制。曾經輝煌一時的衡陽計量產業,陷入了長達20多年的沉寂,大批制表工匠被迫背井離鄉,前往珠三角地區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但衡陽人對計量產業的執著追求從未熄滅,這些分散在珠三角的3萬余名衡陽籍鐘表從業者,在新的環境中繼續深耕細作,從表殼打磨到機芯裝配,積累了完整的技術圖譜,為日后家鄉產業的復興埋下種子。
轉型突破:老樹新枝的復興密碼
就在傳統計量產業深陷困境之時,衡陽的轉機悄然降臨。
2015年,在廣州鐘表行業縱橫多年的衡陽縣籍唐靈軍,帶著資金和現代鐘表技術回鄉,并獲得“芙蓉”“南岳”手表的品牌授權與傳承。
“當時衡陽手表廠生產的‘芙蓉’牌手表,零部件自給率大約為80%,要實現集約化的規模效應,還遠遠不夠。”唐靈軍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復興整個產業,打造一個完整的鐘表產業集群才是出路。
于是,他調動自身在大灣區積累的資源,牽頭召集湖南籍鐘表企業家,四處奔走,耐心向企業介紹衡陽縣的投資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和優惠政策等。
“那段時間,我走訪了大灣區近300家鐘表企業,就是希望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在家鄉打造一個鐘表產業的‘夢工廠’。”唐靈軍回憶道。
在唐靈軍等人的推動下,2019年,船山時間谷鐘表產業園項目正式啟動。衡陽市也積極從融資擔保、招商引才、建設專家樓和員工宿舍等方面,保障鐘表產業的復蘇與崛起。
如今,在鐘表產業園里,已集聚了140多家鐘表上下游企業,組裝一只機械表需要的100多個零部件和1000多道工序,都可以在園區內完成。
不僅如此,產業園進一步拓寬了“衡陽手表”的品類與市場。“園區企業不僅做機械表,還生產各式精密計時器件,可以供智能穿戴設備,產品利潤率大幅提升。”唐靈軍介紹,2024年,鐘表產業園年產值突破50億元。
與此同時,衡陽市政府盤活了石鼓區天雁機械老廠區3萬平方米閑置廠房,打造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首開區。經過改造升級,這片曾經的閑置之地如今已變身為高科技基地,吸引了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
目前,園區已簽約企業26家,簽約金額近90億元,具備生產高精度電源與電磁兼容設備、智能電碳表及能源計量設備、智能檢測機器人及高端質譜儀等現代智能衡器的能力。
未來圖景:從“衡器”到“衡標”的戰略升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衡陽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有了更為宏偉的規劃。占地8800畝的“一區兩基地”(首開區+船山時間谷+衡山科學城)逐步成型。
其中,首開區打造國省創新平臺、產業服務平臺,建設計量學院,引進智能衡器計量產業骨干企業;船山時間谷基地重點發展鐘表全產業鏈,加快研發智能穿戴產品;衡山科學城基地大力發展智能視聽產業,依托蘑菇車聯發展智能網聯產業。
產業園版圖的構建中,衡陽還將目光投向了新興且廣闊低空經濟領域。
低空經濟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涉及無人機等設備的精密性能測試與安全認證,與計量檢測技術緊密相關。
目前,園區正加快國家級無人機檢測中心及低空經濟超級工廠建設布局,以完善的產業生態,吸引更多低空經濟優質企業集聚發展。
同時,多維度服務體系加速成型。在能源計量領域,全國首個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獲批籌建。衡陽正以此為契機,引進國家級高電壓計量檢測平臺,建立高電壓大電流校準實驗室,助力本土高壓計量標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在農業計量方面,國家油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湖南)進入驗收攻堅階段。數據顯示,2024年湖南油茶產業產值達934億元,該中心的投運將為湖南油茶產業提質增效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我們正在構建完整的計量服務生態圈。”衡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一批新興“計量平臺”的落地建設,未來將形成覆蓋工業、民生、能源等領域的計量服務體系,實現從“衡器制造”到“衡標制定”的戰略升級。
(原載于7月29日《湖南日報》第8版)千年“衡”脈 智能新生-----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責編:吳雅敏
一審:吳雅敏
二審:彭國軍
三審:徐德榮
來源:湖南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