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03文檔來源:湖南省農業農村廳
眼下,早稻收獲在即,當金黃的稻谷裝袋歸倉后,秸稈的去向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這個曾經的難題,如今正在經歷一場“大變身”。 近日,我省先后出臺《湖南省秸稈綜合利用若干規定》(簡稱《若干規定》)和《湖南省關于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簡稱《若干措施》),大力推動秸稈綜合利用。7月2日,記者就秸稈綜合利用有關政策問題采訪了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處處長彭晉勇,為大家解讀湖南如何將秸稈變成“田間寶藏”。 問:秸稈到底有哪些作用? 彭晉勇:小秸稈、大文章,從肥料到飼料,從工藝品到建筑材料,秸稈的作用有很多,還可以進行生物質發電,制作成新型建筑材料,實現秸稈代木、代塑等。總之,秸稈利用得好,可以“七十二變”。當前,我省正大力推進以肥料化利用為主導,飼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為輔助,基料化利用和原料化利用協同發展的多元高值化利用模式,力爭到今年底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問:如何推進秸稈科學還田? 彭晉勇:根據《若干措施》,我省將分區域、分作物推廣秸稈碎混、翻埋、堆漚腐熟等秸稈還田技術,形成適應機械化、助力后茬作物穩產優質的還田技術。 在技術模式上進行優化,根據不同地區土壤條件和農作物種植特點,實行秸稈低茬收割、粉碎還田(滅茬粉碎)、深翻覆蓋等技術,解決水稻秸稈離田難的問題。提升機械化還田水平,通過加大秸稈還田農機具推廣力度,支持水稻收割農機加裝粉碎裝置,鼓勵秸稈機械設備購置更新。強化扶持政策引導,設立秸稈還田作業補貼,對秸稈還田的種植戶或農機服務組織給予資金支持;多渠道廣泛宣傳秸稈科學還田的重要意義、技術要點和政策支持等,提高農戶對秸稈還田的認知度和積極性。 問:秸稈如何收儲? 彭晉勇:我省農作物秸稈以水稻為主,結合我省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分為環湖區、丘陵區和山地區、環湖平原區3類地區,分區推進秸稈收儲工作。在秸稈產生量集中、離田需求量大的環湖平原區,以大型機械化作業、大型倉儲加工點為主,打造規模化秸稈收儲網絡體系,重點建設萬噸級秸稈收儲、加工中心;在其他地區,圍繞秸稈產業化利用需要,建立輻射一定范圍的收儲點,盡可能減少運輸距離。同時,積極培育本省收儲隊伍,建立跨省作業協調機制,引進省外專業收儲隊伍,提高收儲效能。 問:目前,我省有哪些秸稈綜合利用主體,下一步如何培育? 彭晉勇: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在秸稈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方面培育了一批經營主體。下一步,將立足湖南地理特征、種植結構、產業基礎,構建“三區一圈”特色布局,優化利用路徑。在洞庭湖平原區,依托水稻、油菜主產區優勢,推進飼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在湘中丘陵區,圍繞養殖、水果等產業,推廣秸稈飼料化、養殖墊料和秸稈沼肥聯產等循環利用;在湘西和湘南山區,發展秸稈養畜、秸稈栽培食用菌等飼料化、基料化利用;在長株潭地區,培育秸稈原料化加工企業,搭建秸稈高值化利用產業基地。 問:有哪些政策措施對農機裝備優化配備? 彭晉勇:聚焦秸稈利用全程機械化,我省就農機裝備配備推出了3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強化政策激勵,提升群眾參與度。將秸稈撿拾、打捆、加工等秸稈作業農機納入農機購置和作業補貼,實行“應補盡補、優機優補”,對技術創新性強、適用性廣的機具和秸稈還田、離田等關鍵作業環節實施差異化補貼。 二是開展供需對接,提升保障能力。協調農機具生產企業、經銷商與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開展供需對接,指導各區縣根據秸稈還田面積調配機具。支持推進作業機具安裝北斗定位終端,實現“一機一檔”全程追溯。組織調動省內牽引式打捆機、自走式打捆機、水稻收獲打捆一體機積極開展打捆作業服務。 三是培育作業組織,提升作業質效。鼓勵各縣(市、區)利用農機購置、作業補貼等政策,支持秸稈收儲加工企業、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成立專業化秸稈打捆服務組織。明確機具要求、作業質量標準,開展實操培訓,推動秸稈打捆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問:在科技創新和財政獎補方面有哪些利好政策? 彭晉勇:在科技支撐方面,通過省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重點向秸稈快腐、節肥和土壤提質還田技術等方面傾斜,推動開發出可發酵糖、低聚木糖、生物基多元醇等高值產品。在財政獎補政策方面,今年省財政安排秸稈綜合利用獎補資金5.023億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全鏈條、各環節的補貼。 相關閱讀
主辦單位:衡陽市農業農村局 衡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衡陽市數據局
地址: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延安路14號 聯系電話:0734-8180400
網站標識碼:4304000038 網站地圖
備案序號:湘ICP備05002289號-1 a> ???
湘公網安備430408020000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