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福利视频一区,日韩三级视频中文字幕,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浪潮

當前頁面: 首頁?>? 信息公開?>? 規劃計劃?>?

衡陽市農業委員會2016年工作要點

發布時間:2016-03-04文檔來源:衡陽市農業委員會

 


  2016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努力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美起來。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

  1、提升糧食產能效益。按照提升產量、提質產品、提高效益的思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制”。配合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好8萬畝高標準農田。開展“百千萬”綠色高產創建梯級示范工程,完成創建面積200萬畝以上,發展優質稻350萬畝、超級稻300萬畝。完成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積150萬畝,推進再生稻、粳稻優質高效示范片創建。大力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培育新型種糧主體,確保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320萬噸以上。

  2、培優經作產業。著力優化蔬菜、茶葉、水果、油料、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厚植產業發展優勢,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牢牢守住本地菜70%自給率底線,穩定蔬菜播種面積在193萬畝以上,城區新建高標準蔬菜基地1000畝以上,重點建設石鼓區角山、蒸湘區雨母山、珠暉區茶山坳三個萬畝片蔬菜基地,指導抓好衡南縣2萬畝西(甜)瓜,衡陽縣1萬畝西(甜)瓜,衡山縣1萬畝早白薯,衡東縣2萬畝黃貢椒,祁東縣16.5萬畝黃花菜、5萬畝姜芋,常寧市3萬畝無渣生姜,耒陽市2萬畝白菜,中心城區10萬㎡食用菌等8大特色蔬菜基地建設。完成煙葉種植11.5萬畝、收購25萬擔以上。發展茶葉產業,舉辦“2016中華茶祖節·南岳祭茶大典”,實施園藝“三品”提升行動,改造老果茶園3萬畝,新建良種苗木繁育基地700畝,新擴果茶園4萬畝。調整棉區種植結構,調減棉花種植6萬畝(改種水稻3.5萬畝、旱糧0.5萬畝、其它經濟作物2萬畝)。

  3、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推動養殖區域向適宜區轉移,養殖結構向草食動物和高效水產調整,養殖方式向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和種養結合轉變。以“畜禽良種化、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信息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為核心,創建部省市三級示范場15個以上,推進生豬標準化示范縣建設。推進牛羊良種繁育與品種改良,抓好國家肉牛能繁母牛擴群增量項目和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項目的實施。抓好衡陽縣全國漁業示范縣建設,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建成標準化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場)2個以上。

  4、鼓勵發展循環農業。大力發展“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示范,重點支持九龍生態循環農業園建設。繼續深入開展祁東縣、衡山縣、衡東縣“稻田綜合種養”省級試點示范,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

  二、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5、完善產業化發展規劃。出臺“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構建十大農業產業體系,穩定發展糧食產業,轉型發展畜禽產業,整合發展油脂產業,集約發展林木加工業,加快發展蔬菜產業,壯大發展茶葉產業,提質發展中藥材、特色水果、特種水產和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今年在休閑農業、茶葉、油茶三個方面取得重點突破。支持華夏湘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力爭將其打造成衡陽農業的新亮點。

  6、振興農產品加工業。圍繞十大產業,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鏈,建立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和加工園區,力爭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培育全國主食加工示范企業1-2家,扶植10大領軍企業、30個成長型企業和20個特色產業園。實施“五五工程”,即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及農業(農林)局長等5人,每人主抓1個產業、1個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1個新增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1個年銷售1000萬元以上的原料供應基地、1個新型農業產業化組織。

  7、加快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田藝術景觀、休閑養生基地、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統籌利用示范園區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社會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鼓勵城郊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8、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以農產品為重點開展農村電子商務,構建以批發市場為龍頭、田頭市場為一體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支撐平臺,推進電商平臺與農業生產基地對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網絡平臺開展農產品銷售。積極引進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創建20戶電子商務示范商戶。

  9、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選擇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客源優勢的區域,重點創建種養業有規模、加工業有品牌、休閑觀光有特色的休閑農業示范村,培育休閑農業產業園區。積極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以及省級休閑農業示范村(特色園區)、示范農莊的創建,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稅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爭新增國家星級農莊3家、省級星級農莊10家。

  三、強化科技支撐,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10、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加大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開發力度,加強地方品種保護和提質改良。抓好國家水稻產業體系和油菜產業體系基地示范,開展國家重點項目“國家三熟區耕地地力培肥和合理農作制”技術攻關。抓好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綜合試驗站(衡陽)項目落地,重點推進水稻、油菜、大豆等作物新品種研發和篩選,加大馬鈴薯栽培示范及特色水果、苗木、特種經濟作物的引進培育和示范推廣力度。開展篩選鎘低積累品種、適應水稻機械化生產的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技術、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推廣,加快對地標性農產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研究,為我市地標性農產品開拓“互聯網+”提供技術支撐。繼續抓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能力建設,實施好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加大衡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創建力度,加快核心示范區建設,確保年內順利通過驗收。

  11、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全力推進水稻、油菜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補強水稻機育插秧、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環節,推廣低拱小棚、大棚育秧、工廠化育秧等機育秧方法,力爭機插率達到28%以上。擴大油菜高密度直播技術試點范圍,推廣聯合機械淺耕直播技術,力爭油菜生產機械化達到58%。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辦法,鼓勵收割機加裝秸稈還田裝置,提高秸稈利用率。

  12、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繼續抓好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項目,拓展衡陽智慧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服務功能,組織實施信息進村入戶“百千萬”工程,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在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重要生產基地建立200個農業生產數據智能采集點,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開通5000個“農信12316”移動信息服務終端,強化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

  1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管理辦法和政策扶持等互相銜接配套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鼓勵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立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發揮協會自律、教育培訓、研發推廣、品牌營銷作用。創建1-2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省級示范校,創建3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農民田間課堂),培育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6000人。

  四、改善農村生態,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14、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秸稈和畜禽糞肥腐熟還田技術,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抓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農藥使用總量減少4%,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190萬畝以上,建成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核心示范區4個。推進湘江保護與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 確保湘江兩岸500米范圍內規模養殖場退出后,后續監管工作不放松,加強對功能性退養場的嚴密監控,禁養區內嚴禁新建養殖場,新建3-4個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

  15、優化農村能源結構。積極開展大型沼氣工程轉型升級、秸稈能源化利用試點,重點做好九龍、湘泰、興隆等8個大型沼氣工程項目的申報,完成春發、思林、車頭、紅星等12個大型沼氣項目建設。每個縣市區創建1個農村能源中心服務站,切實提高沼氣使用率。結合省級農村能源專項資金項目的實施,打造戶用沼氣高效實用、小型沼氣工程集中供氣、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路燈為主的清潔能源示范樣板20個,推廣太陽能路燈5000盞,帶動清潔能源推廣。

  16、狠抓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高標準完成134840畝重金屬污染耕地擴面修復治理,抓好衡陽縣、衡南縣世行貸款農產品產地質量提升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施用石灰、優化水分管理、種植綠肥、深翻耕等傳統技術,恢復發展綠肥生產60萬畝。積極推進耕地重金屬污染加密普查,科學劃分食用農產品生產適宜區和非適宜區,引導非適宜區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在重金屬重度污染地區探索休耕試點。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VIP技術修復試驗示范,力爭在稻米鎘機理研究攻關、低鎘品種篩選等新技術推廣應用上取得新突破。

  17、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強化全程管控,確保主要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嚴格農業投入品使用,抽查監督農資質量,開展高毒農藥及禁限用農藥專項整治行動。開展質量安全示范,抓好常寧市、衡南縣、衡陽縣、衡東縣安全示范縣建設。嚴格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深入開展“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等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新增認證產品85個,完成47個綠色食品、15個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工作,創建示范縣1個,完成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綠色食品與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業務培訓,力爭“三品一標”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

  五、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8、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做好特色縣域經濟產業園、縣域經濟專項資金扶持項目的策劃和包裝工作,啟動新一輪特色縣域經濟發展工程。以農產品加工振興為主導,大力扶持188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建設,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整合現有農產品品牌資源,開展優質農產品品牌評選,力爭每個產業集中扶持2個以上優勢品牌。支持鄉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實行鄉鎮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小城鎮建設,每個縣市區打造2-3個特色產業集鎮、物流節點集鎮、生態旅游集鎮。

  19、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認真抓好衛生保潔、集鎮整治等十項工作,推進規范村民建房、農村“改廁”、禁止秸稈焚燒等工作。村民建房做到有規劃覆蓋、有審批程序、有標準圖集、有綠化美化、有檢查驗收、有獎懲措施;協助實施農戶改廁五年專項行動,年底基本完成國省縣道沿線村莊“改廁”。全面啟動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每個縣市至少完成2個以上的集鎮規范化整治,力爭20%的鄉鎮達到市級二星級文明鄉鎮標準。繼續推行新農村建設市級領導聯點制度,圓滿完成省政府交辦的14個民生實事項目村、42個美麗鄉村和334個農村人居環境重點整治村任務,探索“一圈一線一片”新農村示范群建設, 構建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和風尚美的“五美”鄉村格局。

  20、全力抓好精準扶貧。全面落實“一戶一策”精準幫扶舉措,切實抓好十大扶貧舉措的細化、具體化,完成73725名貧困人口脫貧,年末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50元以上。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完成易地扶貧搬遷計劃9246人。抓好安居扶貧工作,全面完成395個貧困村的D級危房戶和無房戶危房改造。抓好農村低保與農村扶貧的“兩線合一”,對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戶進行摸底,將10萬左右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提高低保標準。整合資金發展特色產業扶貧,祁東縣扶持2個以上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其他各縣(市)扶持1個以上產業扶貧項目,選擇2-3個有條件的貧困村,實施鄉村旅游扶貧計劃。全面啟動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扶貧小額信貸項目,實現扶貧放貸款額1.5億元以上。

  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21、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各項扶持措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啟動“十百千萬”現代農業發展五年工程,年內重點培育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抓好20個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新發展家庭農場500個,培育示范型家庭農場200個;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2000名。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個,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培育統防統治、農機作業、農資購銷、糧食烘干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行“訂單式”、“套餐式”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年內每個縣市區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以上,每個鄉鎮新增家庭農場、合作社各2個以上,每個村新增種養大戶1戶以上。

  22、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年內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衡南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耒陽市在8月底前完成確權工作;衡東縣、中心城區在12月底前完成確權工作;衡山縣、南岳區在年底前完成外業工作任務。構建土地經營權流轉縣、鄉、村三級服務平臺,推廣信托流轉、股田制、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流轉模式,引導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縣仲裁庭、鄉調解室建設,積極調處土地承包經營、流轉糾紛。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每縣市區各選擇1個村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23、健全農業支持保護機制。協助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整合分散在國土、農業、水利、發改、財政等部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三項補貼”改革政策,將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安全作為補貼重點,優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扎實推進新一輪農墾體制改革,完成100套墾區危房改造。推進各級屠宰監管機構職能劃轉,盡快完成移交工作。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協助抓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加強鄉鎮金融服務站建設,籌建市級農業投資公司,打造服務“三農”新平臺。

  七、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三農”管理服務水平

  24、推進依法治農護農興農。謀劃好“七五”普法總體規劃和年度學法用法,加大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等重要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積極探索“三權分置”條件下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步入常態化、規范化、有序化;全面履行法定職責,依法查處農資生產和流通領域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及各類農業違法案件;依法調處涉農糾紛,積極化解涉農矛盾,確保農村和諧穩定。

  25、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落實湘辦〔2015〕9號文件精神,認真履行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職責。突出加強涉農項目的監管,抓好并村后新村的“三資”清理和財務合并工作,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抓好農民維權減負監督,推進農廉信息網絡建設,打造好“陽光三農網”平臺,實現“陽光三農網”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大力整治農業農村領域“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

  26、增強綜合協調和參謀服務能力。適應農委系統工作職能新要求,圍繞農業農村工作各項目標任務,充分發揮綜合協調服務職能,加強與橫向部門的溝通聯系,凝聚農業農村發展合力。加強調查研究,注重研究關系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全局性重大問題,提升參謀服務水平。重點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等方面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一批調研成果,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總結推廣農業農村發展新經驗、新模式,加強綜合分析、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和農情調度。優化管理方式,加強對基層工作的指導與服務。

  27、打造高效廉潔勤政機關。按照“三定方案”要求,完成機構人員定崗到位,強化機關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和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干部履職盡責的全程管理。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規矩意識,規范權力運行。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加強綠色板塊項目調度和服務。進一步規范財務管理制度,從嚴控制“三公”經費支出,確保資金使用合理合法、安全高效。推進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強化安全生產、應急處置和防災減災,抓好政務公開、文秘機要、新聞宣傳、信訪維穩、建議提案辦理、后勤保障、老干、工會等工作。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省級文明標兵單位創建工作,持之以恒推動全市農委系統作風建設。

 

主辦單位:衡陽市農業農村局 衡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衡陽市數據局

地址: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延安路14號 聯系電話:0734-8180400

網站標識碼:4304000038 網站地圖   備案序號:湘ICP備05002289號-1 ??? 湘公網安備43040802000074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正定县| 灵川县| 武邑县| 德格县| 日土县| 万山特区| 陇西县| 崇阳县| 卢氏县| 青河县| 鹤庆县| 新乡县| 阿勒泰市| 本溪市| 井研县| 营口市| 乐安县| 台湾省| 镇江市| 乐至县| 贵溪市| 柳州市| 聂拉木县| 凤城市| 海安县| 麻城市| 岗巴县| 阿瓦提县| 台北市| 措勤县| 昌都县| 曲麻莱县| 西乡县| 克拉玛依市| 嘉黎县| 双桥区| 信丰县| 文化| 西乡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