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19文檔來源:蒸湘區農業農村局
摘要:蒸湘區發揮近郊優勢,依托“鄉村合伙人”,以鄉村治理、鄉村建設為抓手,吸引農民留鄉、市民下鄉、能人回鄉共同“入伙”農村,盤活農村土地、房屋、山水等資源,實現“產業強、環境美、風氣正、農民富”,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村景融合的綠色美麗經濟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了近郊型鄉村振興蒸湘樣板。 一、基本情況 蒸湘區,總面積110.52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47.4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14萬人,農村人口4.35萬人,城鎮化率為90.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48元,是衡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有2個涉農鄉鎮共15個村,其中雨母山鎮7個村,呆鷹嶺鎮8個村。自然山水獨具,距城區僅10公里的雨母山3A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城市綠肺”和“衡陽后花園”。人文氛圍濃厚,南華大學、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等6座高校分別坐落在兩個鄉鎮。文旅資源豐富,奇石文化博物館、藝術家部落、十里荷塘等文旅休閑基地備受青睞。近年來,蒸湘區始終堅持把鄉村振興放在重要位置,立足蒸湘實際,注重城鄉統籌治理,持續利用近郊交通便捷、蔬菜瓜果采摘等優勢,充分發揮鄉村合伙人作用,推動智慧農業、休閑農業、農旅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六變、構建和美鄉村,用“美“助力鄉村振興新篇章。 二、主要做法 (一)黨政合力實現齊抓共管 一是黨建引領示范。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完善第一書記制度,選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創業成功人士、新鄉賢擔任村干部。鼓勵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嚴格落實農村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等事宜報備制度,將黨員干部踐行移風易俗情況列入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要求黨員干部自覺抵制超標準、超規模的婚喪宴席和人情往來,為廣大群眾樹楷模、作表率。二是標準融入治理。成立了蒸湘區鄉村治理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鄉村治理標準化工作的統籌調度。按照“標到人、人有責、責有行、行有范”的要求,開展鄉村治理標準化工作,建立鄉村環境衛生、鄉風文明等6大類20多個鄉村治理子項標準規范,把標準化思維融入鄉村治理全過程各方面,讓標準升華為文化,讓規范內化為自覺,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考核壓實責任。根據“三張清單”工作要求,區多部門組成專項工作組深入2個鎮1街道對高價彩禮、人居環境整治、紅白事宜報備、文明祭祀等15余項重點內容開展全覆蓋、常態化督查督導跟蹤,并將鄉村治理工作納入創文鞏衛工作考核,按照“周調度、月暗訪、季通報、年考評”方式,定期開展交辦講評。各鎮村設立舉報電話,及時動態跟蹤群眾舉報反映的有關問題線索,有力推動鄉村治理各項工作落實。 (二)城鄉合伙共建和美鄉村 一是創新發展模式。通過創新開展“‘鄉見’鄉村合伙人”招募活動,以“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游鄉人”現場路演推介為重點,圍繞用創意喚醒鄉村、用成長激活鄉村、用服務溫暖鄉村、用共創扮靚鄉村等四個方面,緊扣“4+4”標準(精品農業、特色農莊、美麗屋場、亮點車間+示范打造、農旅融合、集體經濟、鄉村治理),著力打造“六變”新派鄉村(農業變場景、資源變內容、產品變體驗、農人變紅人、買賣變社交、鄉村變賣場)。依托鄉村合伙人,通過市場化運作、柔性引才、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引大批優秀人才支持鄉村發展。盤活閑置資源,由村集體資產入股、群眾資產租賃、社會資本引入、專業團隊運營的合作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人財“活水”。二是打造田間課堂。堅持“鄉村振興,教育先行“理念,以爭創全國勞動教育示范區為契機,依托豐富的農耕、農旅、農產品加工等資源,引流農業基地入伙,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實施的勞動教育機制,以勞動教育培養時代新人,以勞動教育為鄉村振興賦能蓄力,共打造了同心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耕樂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鮮譽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智慧農業示范點及種養大戶等9處鄉村田間“戶外課堂”,與區內9所中小學進行田間課堂結對,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出力流汗、磨煉意志、綻放活力、“育“見更好的自己。三是提升村容村貌。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開展“無廢村莊”試點工作,探索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方法,減少垃圾排放量,推廣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進清潔屋場和美麗屋場創建工作,開展最美“食光”可食地景評選活動,鼓勵轄區村(居)民利用家門口的空閑地種植果蔬,探索用“可食地景”打造美麗庭院、發展特色民宿、推動研學實踐、協同農旅融合等方面的機制化、常態化、長效化路徑。打造了全省第一條郊野綠道—雨母綠道,創建成衡陽市首個“書畫之鄉”授牌鄉鎮,并建成全市第一家“藝術家部落”。 (三)黨群合力筑牢共治理念 一是強化德治促進步。深入開展“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活動,通過“四會一課”宣講模式,引導村民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遠離封建迷信、黃賭毒等,弘揚文明新風。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弘揚“好家風好家教好家訓”活動,以良好的家風帶動鄉風民風。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為載體,推動建立“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制定《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強化黨員意識、標桿意識,帶頭執行移風易俗相關約定,村民簽訂移風易俗倡議書、承諾書。各鎮街設立“衡陽群眾”志愿服務站點,發動“衡陽群眾”志愿者5000人次,積極組織開展上門宣教移風易俗120余次,打造“鄉村嫂嫂”巾幗志愿服務品牌。選樹培育一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人物和群體,全區累計評選“最美家庭”45戶、“文明家庭”300戶、“最美巾幗志愿者”25人、“好婆媳”450人,涌現了“中國好人”陸魁友等先進模范。二是強化法治促公平。加強村(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健全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全區54個村(社區)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聘用全覆蓋,培養“法律明白人”63名。扎實推進“清廉村居”建設,制定小微權力清單66項,規范農村辦事流程28項,建成“清廉村居智慧平臺”,實行“村級事務碼上公開”“一件事一次辦”“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增強,滿意度、幸福度顯著提升。全區共有1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8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0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個市級“法治鄉鎮(街道)”。三是強化自治促提升。將移風易俗作為村規民約重要內容,實施積分管理,逐戶建立管理臺賬,形成“村規民約有積分,兌換積分有獎勵”的工作機制,有效激發了村民主動意識,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全區累計建成文化廣場、健身廣場21個,清廉書屋、農家書屋15個,引導村民組建群眾性文藝團體28個,開展“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活動56場次,不斷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四)政企合伙共推鄉村振興 一是激發內生動力。尊重農民主體,倡導多元參與,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依靠市場的力量,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吸引入伙一批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的“能人”,起到“入伙一個人、帶動一個村”的作用,推動形成多元治理主體齊抓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二是農旅融合發展。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打響了“金雁米“金林面”“譽湘龍油“雨母魚”華農葡萄雨母菁香“等一批農業知名品牌,整合優質農業資源,著力構建價值清晰、形象統一的蒸湘鄉村全域農旅品牌“源自雨母”。舞活文旅龍頭,打好融合牌,挖掘文化內涵,引進米墅民宿,在保護原生生態的前提下,結合當地文化,打造集田園度假、生態休閑、原鄉體驗、親子研學、特色農業、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精品鄉村民宿樣板示范項目和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引入奇石文化博物館,由石頭文章構成豐富的產業鏈條,將鄉景、鄉情融為一體,已評為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湖南省勞動教育基地和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三是帶動村民致富。“源自雨母”品牌鄉村合伙人羅波創辦的惠農農業已成為省級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實現了“數字變成了新農資,手機變成了新農具,直播變成了新農活”,持續推進數字信息技術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公司電商平臺日銷量達30000單,為周邊農戶提供工作崗位180個,村民每年可從土地分紅43.2萬元,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分紅16.5萬元。 三、經驗成效 近年來,蒸湘區充分發揮近郊優勢,依托鄉村合伙人,盤活農村土地、房屋、山水等資源,突出村鎮形態美、人居環境美、田園生態美、鄉村風氣美,突出產業強、農民富,堅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互促互動,形成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熱潮,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村景融合的綠色美麗經濟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了近郊型鄉村振興蒸湘樣板,讓更多的“鄉村合伙人”既能“招得來”,又能“落得下”,更能“發展好”,讓更多的“鄉村合伙人”在魅力蒸湘真切地感受到“鄉見未晚”。(蒸湘區農業農村局 供稿)
主辦單位:衡陽市農業農村局 衡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衡陽市數據局
地址: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延安路14號 聯系電話:0734-8180400
網站標識碼:4304000038 網站地圖
備案序號:湘ICP備05002289號-1 a> ???
湘公網安備430408020000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