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祁東縣民政局發布時間:2025-07-21
祁東縣洪橋街道的晨曦中,總有一輛銀灰色 SUV 碾過露水啟程。后備箱里,急救箱與保溫桶靜靜并立,聽診器的金屬軟管與慰問品的紅綢帶在晨光中交織 —— 這是 61 歲退休醫師唐建國的 "流動敬老站"。從救死扶傷的診療室到阡陌縱橫的鄉間路,他用三十年醫齡詮釋醫者仁心,以十六載義工歲月書寫人間大愛,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古訓熔鑄成新時代敬老助老的精神豐碑。當他驅車 8 萬公里踏遍祁東山水,當他為 16 位抗戰老兵拂去歷史塵埃,當他讓千余名孤寡老人綻放笑顏,那抹不知疲倦的身影,早已成為湘南丘陵間最溫暖的坐標。
1984 年盛夏,湖南醫學院畢業典禮上,唐建國是唯一選擇奔赴鄉鎮的畢業生。當同窗們奔向城市霓虹,這位長子將 “父母在,不遠游” 的古訓刻進骨髓,放棄留城機會,走進祁東縣河洲鎮衛生院的土坯房。農忙時,他赤腳踩進稻田幫父母收割;深夜里,他挑燈為弟妹輔導功課。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三個弟妹相繼考入清華、中南工大等學府,成就 “一門三俊彥” 的鄉間美談。
老家堂屋的相框里,至今保存著一張泛黃照片:28 歲的唐建國穿著白大褂,左手牽著年幼的妹妹,右手握著聽診器,身后是衛生院斑駁的木門。照片背面,他用鋼筆寫下 “醫心報鄉親,孝心奉高堂” 十二個字,成為貫穿一生的誓言。
2017 年廣州中山腫瘤醫院的病房里,凌晨四點的燈光總映照著唐建國忙碌的身影。為給患咽喉癌的父親熬制流食,他將黑魚、山藥文火慢燉兩小時,用紗布反復過濾至無渣;為緩解放療導致的脖子潰瘍,他把棉簽在溫水中浸透,哈氣焐熱后才輕拭創面。“爸,這魚湯像不像老家池塘的月光?” 他用鄉音驅散病痛陰霾,三個月后父親奇跡般康復,創造了主治醫師口中 “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存奇跡”。
護士站的值班記錄曾這樣記載:“2019 年 3 月 12 日凌晨三點,55 歲的唐先生跪在病床邊為父親按摩小腿,鬢角白發與監護儀的綠光交輝。老人無意識地抓著他的手,他始終保持半跪姿勢直至天明。”這種持續三年的 "跪式護理",讓同病房的患者家屬潸然淚下。
父親離世后,80 歲的母親獨居鄉下,唐建國每周驅車 120 公里往返。后備箱里永遠裝滿親手栽種的蔬菜,副駕駛座放著為母親訂閱的《老年之友》。鄰居們常見他陪母親在庭院侍弄花草,陽光穿過老人銀白的發絲,落在他俯身傾聽的背影上 —— 這幅畫面后來成為祁東縣 “道德模范” 頒獎詞中最動人的注腳:“他用車輪丈量孝心,讓母愛在時光里緩緩流淌。”
從 2021 年至今,唐建國累計往返老家 182 次,行駛里程 2.18 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半周。他為母親建立的 “健康檔案” 里,記錄著老人每一次血壓、血糖的變化,以及對應熬制的食療方,整整記滿三個筆記本。
2010 年冬天,祁東格外的冷,在祁東縣福利院,83 歲的張奶奶裹著補丁摞補丁的棉被蜷縮在床上,這一幕讓前來義診的唐建國徹夜難眠。他牽頭成立義工協會敬老部,立下 “不讓一位老人受凍” 的誓言。從此每年小年,敬老院的晨霧總會被剁肉餡的“咚咚”聲驚醒,他親自為失明老人剝蝦,給癱瘓老人喂飯,席間必講幾個祁東笑話逗老人開懷。
2016 年深冬,他徒步三小時翻越積雪山路,將羽絨服送到歸陽敬老院 36 位老人手中。當老人們撫摸著嶄新的衣被,79 歲的陳爺爺突然抓住他凍得發紫的手:“這棉襖,比親兒子做的還暖和。” 而他自己的棉鞋早已被冰水浸透,腳底磨出的血泡與冰雪粘在一起,脫下鞋子時竟扯下一層皮肉。
作為醫生,唐建國深知“精神贍養”的重要性。他為失獨老人建立 “親情檔案”,每周固定電話問候;在敬老院設立 "記憶角",陳列老人們年輕時的物件;組織醫科大學生開展“時光信箱” 活動,代筆書寫家書。2020 年疫情期間,他獨創 “視頻探老”模式,帶領志愿者用手機為老人連線在外打工的子女,累計促成 127 個家庭 “云端團聚”。
他創新推出的 “三位一體”服務體系(醫療幫扶 + 心理慰藉 + 文化傳承)被祁東縣政府作為典型推廣。十四年來,他累計協調愛心企業捐贈物資超 30 萬元,組織健康義診 62 場,為 1082 位老人建立動態健康檔案,其中 87 位重病老人通過他的早期干預得到及時救治,被老人們稱為 "救命的健康管家"。
“有事找老唐,電話叫,隨時到”唐建國的手機 24 小時為老人開機,這個被稱為 “銀發熱線” 的號碼,記錄著無數溫暖故事。2023 年除夕夜,他接到敬老院王奶奶的電話,老人哭著說想念去世的老伴。他當即驅車 40 公里趕到敬老院,陪老人看春晚、煮餃子,直到凌晨三點老人安然入睡。這樣的 “深夜馳援”,他平均每年要經歷 20 多次,手機通訊錄里存滿了老人的名字,每個名字后都備注著病史和喜好,如同一份特殊的 “老人地圖”。
祁東縣洪橋街道敬老院的留言簿上,退休教師李老先生寫道:“唐醫生的手機號是我們的‘安心符’,他的腳步聲是敬老院最動聽的門鈴。”這份跨越十四年的信任,讓唐建國在每個深夜接到電話時,總會說:“別急,我馬上到。”
“這些老兵是民族的活化石,絕不能讓他們在遺忘中凋零。”2014 年,當唐建國握著抗戰老兵劉宋原老人布滿傷疤的手,立下尋訪英雄的誓言。此后兩年,他駕車穿越祁東 26個鄉鎮(街道、管理處),在泥濘山道上經歷過爆胎等困難,最終尋得 16 位健在老兵。當 92 歲的劉老戴上 “抗日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 時,突然挺直佝僂的脊梁唱起軍歌,淚水在溝壑縱橫的臉上肆意流淌 —— 這個瞬間被唐建國用手機記錄下來,成為他電腦桌面永恒的背景。
在唐建國的工作日志里,夾著一張泛黃的路線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 26個鄉鎮(街道、管理處)的尋訪軌跡,密密麻麻的批注記錄著每次尋訪的艱辛,“2015.4.12,雨,車陷泥坑,推車上坡 3 公里”“2015.7.28,高溫 38℃,迷路至深夜,靠老兵家的井水續命 ”。這些文字背后,是他用雙腳丈量的英雄之路。
為讓老兵安享晚年,唐建國奔波于全國慈善機構,累計爭取資金 98 萬元,使祁東老兵月補助達 2200 元,居全省前列。2018 年,他為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兵周爺爺定制 “記憶相冊”,用老照片喚醒塵封的歲月;2019 年,他為 98 歲的川籍老兵賀素云籌得 3 萬元返鄉經費,護送老人乘飛機歸鄉時,機組人員集體起立致敬,機場特意開辟“英雄通道”。在父母墳前,老人長跪不起,“娘,兒給您爭光了!”這一幕被《華西都市報》報道時,配文寫道:“祁東人的擔當,讓民族英雄魂歸故里。”
賀素云老人登機前,唐建國特意為他整理軍裝領口,發現老人內衣口袋里縫著一張褪色的全家福。這個細節讓他徹夜難眠,此后他為每位老兵都制作了 “親情聯絡卡”,縫在他們貼身的衣物里,卡片上寫著“您的英雄故事,我們從未忘記。”
唐建國的車后備箱常年備著急救箱與慰問品,里程表記錄下 8 萬公里的敬老之路。為給老兵李家怡重建危房,他連續三個月奔走募捐,終于籌得 10 萬元建起紅磚房;為圓四對老兵夫婦的婚紗夢,他自掏腰包 8 千元,在深圳國際展覽中心展出的婚紗照前,白發老人緊握的雙手讓參觀者潸然淚下。更令人動容的是他為老兵遺孀設立的專項補助 —— 當慈善機構停止捐贈后,他獨自承擔起聯絡寧波企業的重任,八年間從未延誤一筆匯款,讓五位老人每月收到的不僅是生活費,更是 “英雄身后有我們”的承諾。
他為 16 位老兵建立的“烽火記憶檔案”,包括 200 小時影像資料、30 萬字口述史、127 件實物展品。這些資料被祁東縣檔案館永久收藏,其中老兵劉宋原的勛章證書成為 “祁東抗戰史”展區的鎮館之寶,每年吸引上萬名參觀者緬懷英雄。
在唐建國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泛舊的《祁東抗戰老兵口述史》,這是他帶領志愿者耗時三年整理的心血。他將書籍捐贈給 20 所中小學,親自走進課堂講述 “槍口下的青春”。2022 年重陽節,他策劃的“百歲老兵對話新時代”活動登上央視新聞,鏡頭里 102 歲的老兵撫摸高鐵車窗的畫面,成為跨越世紀的精神傳承,讓無數觀眾熱淚盈眶。
他創新打造的“三個一”教育工程(一本口述史、一堂英雄課、一次實景教育),已讓 3.2 萬名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祁東縣職業中專的 “唐建國志愿服務班”里,學生們每周都會重走他的敬老之路,在實踐中感悟“敬老”二字的重量。
“敬老不是一時善舉,而是文明的基因傳承。” 唐建國常對年輕志愿者說。在他的影響下,孩子放棄周末休息,帶著孫輩加入義工隊伍,一家四口在敬老院為老人包餃子的照片,被選為祁東縣“最美家庭”宣傳海報。他聯合縣文旅局舉辦 “孝親主題攝影展”,用鏡頭記錄 300 余個敬老瞬間;在社區開設“銀齡課堂”,邀請老兵講授愛國主義課程;發起“青年陪伴計劃”,組織 200 余名大學生與空巢老人結對,讓敬老愛老成為青春的底色。
如今,祁東義工協會敬老部已從最初的 7 人發展至 150 人,形成 “醫療幫扶 - 心理慰藉 - 文化傳承” 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相關項目獲“湖南省優秀志愿服務項目” 稱號。當唐建國帶著志愿者們為老兵立碑時,總讓年輕人親手培土,“這不是在種樹,是在種精神。”在他的帶動下,祁東縣注冊志愿者人數突破 5 萬,敬老愛老成為城市文明的底色,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場溫暖的接力中。
祁東縣的青山記得,那個背著藥箱穿梭于鄉間的年輕醫師;湘南的流水記得,那個驅車萬里尋訪英雄的退休老人。從聽診器到慰問品,從診療室到敬老院,唐建國用醫者的專業驅散病痛,用黨員的擔當溫暖夕陽,用十四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內涵。當他的車輪丈量過祁東的每寸土地,當他的身影定格在老人笑紋最深的地方。
“敬老之路沒有終點,只有永不停歇的腳步與永不褪色的仁心”唐建國用實際行動,將個人的微光融入人間大愛,讓晚晴的余暉照亮生命的長河。
這,正是他獻給這個時代最珍貴的禮物。在他身后,越來越多的身影正沿著這條溫暖的道路砥礪前行,讓敬老之光如星辰般照亮神州大地,讓中華民族的孝親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