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18-07-10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衡陽科技工作者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圍繞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總體目標,著力實施“六大工程”。
(一)科技體制創新工程
加快建設全市科技項目庫。圍繞衡陽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部署創新鏈,重點圍繞長株潭衡“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建設及工業“3311”發展戰略需要部署創新鏈,重點在先進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產業、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互聯網關鍵技術等重點產業布局一批項目,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引導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加快推進后補助機制,積極推進創新券制度,激發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全社會R&D投入水平。
(二)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加快產業創新基地建設。支持高新區打造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支持衡山科學城打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科技之城”。支持南華大學與衡山科學城共建大學科技園。爭取將衡山經開區升級為省級高新區。加快研發機構建設。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研發平臺,對新批準組建的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動站)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研發平臺,給予資助。加快孵化基地建設。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建設10個以上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支持衡陽市留學生創業園、啟迪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業創新平臺申報省級眾創空間、孵化器。
(三)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工程
突出抓好重點科技攻關。力爭在先進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申報重大省級科技工程、重點研發計劃。深入實施衡陽市高新技術產業強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和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攻關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繼續抓實高新企業培育認定。制定好高新企業認定計劃,指導企業專利“掃零”,讓更多的高新企業得到省科技廳和市財政經費資助,分享政策紅利。
(四)創新人才集聚工程
加大重點人才培育力度。圍繞衡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比亞迪云軌、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互聯網關鍵技術產業集群等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實施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加大力度引進對我市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巨大推動作用的科技創新人才。保障創新人才優先權益。切實保障各類高層次人才享受參加評選科技表彰、重點科技項目建設、科研儀器使用等方面的優先權,在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方面享有經費支持的優先權。推動人才載體建設。在已認定13個省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基礎上,再評定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注重多種引才方式相結合。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并重,支持、鼓勵項目單位采取聘用制、雇員制、助理制等形式開展智力引進,通過兼職、講學、科研攻關與技術合作等方式柔性引進人才來我市工作。加快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
(五)知識產權引領工程
加快推進規上企業專利“掃零”。開展企業、學校、縣市區、園區、專利代理機構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引進高水平的專利代理機構來衡開展專利服務工作,提高發明專利質量與授權率。強化專利轉化和產業化。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
(六)科技惠民保障工程
抓好“星創天地”建設。探索“星創天地”發展新模式,在全市范圍內推進“星創天地”建設,完善和提升農村農業創新創業服務功能。提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能力。發揮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推廣作用,吸引和鼓勵各類要素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助推鄉村振興。加強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建設,使科技下鄉常態化、制度化。強化“兩茶”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充分發揮衡陽市油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積極推進衡陽市生態茶葉科技研究院建設,助力打造“中國油茶之鄉”。加強科技扶貧工作。把科技項目作為科技扶貧工作的強有力支撐,圍繞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