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創文“淬煉”后的衡陽,在時光窯變中煥發出獨特的“城色”。
回首創文“長征路”,衡陽始終堅持以信仰之力為根、以基層治理為要、以民生福祉為本,馳而不息擦亮城市精神“底色”、提升城市治理“暖色”、厚植城市幸福“本色”,用砥礪奮進的筆墨,繪就了極具衡陽“城色”的新時代文明畫卷。
培根鑄魂,以精神海拔構筑信仰之城。文明的高度,從來都由信仰的厚度決定。衡陽的創文之路,以思想引領為先導,讓信仰的力量浸潤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始終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發揮精神文明建設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特色優勢,結合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與“四會一課”、《衡有道理》等理論宣講品牌相結合,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這座城市,我們善用巧用“屋場懇談會”“廣場故事會”,讓百萬“衡陽群眾”志愿紅點亮大街小巷,不斷放大“好人效應”,弘揚“好人精神”,厚植“精神沃土”,崇德向善已然成為這座城市鮮明的底色。船山故里的文化基因、抗戰名城的不屈血脈,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構筑起衡陽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文明自覺,讓創文不是一陣風,而是一場持久的精神洗禮。
剛柔并濟,用治理匠心雕琢首善之城。若將城市比作參天巨樹,治理便是其深扎大地的根系?;赝麃頃r路,衡陽始終堅持“首善標準”打磨治理細節,從老舊小區“變封面”到背街小巷“靚起來”,從“智慧城管”精準施策到“網格化”管理全覆蓋,衡陽用制度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治理實踐,將“文明城市”理念落到實處;以城鄉治理標準化為主軸,以市域治理現代化為重點,實施城鄉共繪一張文明藍圖、共建一套文明標準、共育一支志愿隊伍、共享一套文化設施,細化創建任務、逐級壓實責任、市縣鄉村聯動,推廣“樓棟長”“灣村明白人”等做法,從城區向鄉村拓展、從局部向全域覆蓋,細“治”入微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尤其可貴的是,面對電動車亂象等治理難題,衡陽既堅持法治剛性,又創新“以教代罰”柔性舉措,既敢啃硬骨頭、又善解民生憂,在破立之間彰顯治理“暖色”,成為衡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堅實的支撐。
民生至上,讓幸福質感浸潤宜居之城。文明創建的終極密碼,永遠寫在民生答卷上。衡陽始終將“民生溫度”作為檢驗創文成效的標尺。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著力解決城市頑疾,加快補齊創建短板。圍繞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制造立市、文旅興城”戰略,以承辦第三屆湖南旅發大會為契機,探索社區、商區、景區“三區融合”模式,7個城市公園煥新提質,保衛里等一批曾經的“老破小”社區紛紛變身“文化”新地標;新增公共停車位1萬余個,建成城市驛站60座,兌現重大民生實事46項。這種“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情懷理念,讓文明創建不再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而成為全民參與的“交響樂”。市民投身創建、點贊創建的熱情空前高漲,衡陽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并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地級市品牌百強榜”“湖南最宜居城市”等,既是用實干贏得的民心所向,更是“衡陽創文,為民惠民”的“本色”詮釋。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回望,衡陽的文明之路恰似湘江奔流,既有闖灘過峽的激越,也有靜水深流的積淀。這份榮譽背后,是石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的文化自信,是工業重鎮轉型升級的破繭勇氣,更是市民群眾日復一日的勇毅堅守。而今,當文明已成為衡陽的“標識密碼”,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文明滋養的“城色”,必將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