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第三次農業普查面臨的新挑戰及對策
2016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是進一步摸清農業家底,深刻認識“三農”現狀,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規律、主要特點,為科學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科學、詳實、全面的基礎性數據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其調查標準時點為
2016年
12月
31日
,時期資料為2016年度資料,調查對象為境內農業、農村、農民的基本情況。第三次農業普查雖有以往普查的諸多經驗,但也面臨著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
一、農業普查面臨以下幾個新挑戰
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戶籍制度逐步放開,人口流動問題凸顯, 人戶分離現象紛雜,外出經營頻現,社會經濟及地理環境給農業普查工作開展帶來不少困難,影響工作進程和數據質量。
一是“三農”巨變帶來的普查復雜化。距第二次農業普查已過去十年。十年間,國家連續出臺了十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十年間,國家制定了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強農惠農政策;十年間,我國“三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農業方面,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多種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數據顯示,張家界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從2007年的162家增至2015年的1155家,家庭農場從2014年起步以來發展更為迅猛,短短兩年間數量由352家增至2613家,此外休閑觀光農業、養生農業等各種新型經營主體也如后雨春筍般快速發展。這一方面造成了農村土地流轉形式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生產經營組織各自經營情況復雜,給精準普查帶來很大挑戰。農村方面,隨著城鎮化工作深入推進,農村活力不斷被激活,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扎實有效推進。如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開展的行政村大規模調整,以我們張家界市為例,近幾年就有區、縣進行了農村撤并集聚,特別是2015年的撤鄉并鎮,全市由原來的103個鄉鎮街道撤并成72個(含社區),建制村由1655個將撤并成690左右(還未定,還在審批中),部分山區行政村是由幾個、甚至是十幾個自然村組成,給區域劃分和調查工作帶來較大難度,按照區域劃分要求,在山區居住分散的地方,一個行政村的人口就可能分布在幾條道路崎嶇的山溝里,若嚴格按人數標準劃分小區,就會打亂人口自然居住狀況,出現人為增加調查難度、增加工作量的情況。即使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調查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調查工作,也要比居住集中的地方多付出許多努力;在偏僻的山區,由一個調查員單獨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調查工作,也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這些都對這次普查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農民方面,外出務工勞動力逐年增多,農村人口流動變化大。特別是一些海拔高、地處偏僻的村子,年紀較輕的勞動力幾乎全部外出打工。據不完全統計:有些村全年常住戶僅5戶、 12人,且90%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只有留守老人或兒童在家的家庭戶,在客觀上容易產生調查誤差。所以農普入戶難、找人難、填表難問題較為突出。
二是“互聯網+”帶來的普查信息化。去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掀起了互聯網發展應用新熱潮。此次的農業普查也將全面創新調查手段,全力推進遙感、PDA、聯網直報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以切實提升普查的工作效率、數據質量和服務水平。對普通農戶、規模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進行普查時,使用PDA入戶訪問登記;對行政村和鄉鎮進行普查時,所有鄉鎮實行聯網直報,且力爭對行政村的普查也實行聯網直報;對主要農作物稻谷、小麥、玉米、棉花的播種面積進行遙感測量。不管是使用PDA還是網上自主填報,都要直接通過網絡將調查數據直接上傳國家數據中心,這些調查方式的改變和突破,對于調查的組織模式、工作流程、技術要求、“兩員”素質、物資保障、軟硬件設備、信息安全等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同時,對組織業務培訓和普查員的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隨著城鄉經濟一體化和農民外出務工常態化,要在農村地區招聘如此多的高素質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其難度將遠遠高于10年前的第二次農業普查。
三是指標完善帶來的普查精準化。為更加準確地反映十年來“三農”發展全貌,此次普查在對第二次農業普查指標進行適當精減的同時,鄉鎮普查表中大幅度增加建制鎮鎮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以全面反映新型城鎮化發展情況,行政村普查表在反映行政村經濟社會基本情況的同時,還設置了重點反映鄉村基礎設施情況和農村人居環境情況的指標,同時對農業土地利用與流轉情況指標進行了補充完善,并首次將規模農業經營戶與普通農業經營戶進行區分統計,內容復雜,指標專業性強,指標的調整意味著普查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也隨之提高,普查任務比以往兩次都要艱巨。
四是社會各界及公眾對普查結果標準化。社會各界及公眾對統計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尤其是涉及民生的統計數據,由于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這次農業普查將獲取內容豐富、詳實的人口和住戶信息,這些數據對全市都有代表性,主要指標都會面向社會公布。如果農業普查數據不能正確反映,不僅會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質疑,還會影響決策。
二、關于如何做好農業普查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營造濃厚氛圍。一方面,大力加強關于開展農業普查工作的重大意義、相關政策的宣傳教育,增強相關部門的工作責任感,真正履行調查職責,通過政府出具的配合入戶登記告知書、預約時間登記通知等方式,使被調查戶打消思想顧慮,依法配合調查;另一方面,各級普查機構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普查宣傳,結合本地實際,充分利用廣播、報刊、橫幅、宣傳欄、短信、網站、微信等多種載體,聚焦普查工作重點,精心設計宣傳內容,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使宣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對象,為“三農普”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摸清底數,夯實普查基礎。摸底調查和入戶登記是整個農業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決定普查的成敗。各級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應力求在調查摸底時,深入細致地對抽中調查小區建筑物內的所有住戶情況進行排查,認真填好《戶主姓名底冊》;把摸底數據與農委、村級單位等記錄資料信息,進行比對、分析,查缺補漏,去偽存真。對普查的每一個環節開展驗收核查,力爭把差錯率控制到最低程度,防止普查登記中出現的虛報、瞞報、漏報現象。
(三)注重培訓,提升實戰能力。普查最基層的數據來自普查員,其能力素質和普查成功與否息息相關,要結合調查區實際,選聘政治思想好,責任心強,熟悉調查小區情況,有普查或調查經驗、身體健康,能夠熟練使用PDA的人員擔任普查員。積極探索啟用大學生“村官”的作用發揮,鼓勵他們參與到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當中。培訓是普查順利推進的基礎和前提,要有針對性地對普查指導員及普查員開展業務培訓,包括農業普查實施方案和各種指標的理解,普查訪問登記詢問技巧及農業普查表自查、復查的技能,特別是對“三農普”新出現的指標和新的調查方式要重點強調,培訓結束后組織統一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進行專題強化,確保人人都能熟練掌握從方案到入戶操作的每一環節內容,確保普查工作順利推進。
(四)緊扣實際,確保普查質量。在調查區劃分方面,解決居住分散地區把一個自然村分別劃分到若干個小區,造成增加調查員工作量的問題。同時,在總量上控制每個鄉級單位的調查人口總量。這樣,既保證了鄉級單位樣本量,也方便了基層工作。針對部分人口構成單一、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區采取摸底和調查登記同步進行的方法進行調查,可能的話提前印制草表,以防PDA不能使用,個別有變動的情況采取個別處理的方法完成工作,爭取做到程序簡化,質量可靠。
(五)健全機制,實現部門聯動。各級調查機構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原則,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和制度,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能職責,共同推進工作開展。應密切加強與農委、林業、水利、國土、民政、測繪等相關部門的協作與聯動,充分利用這些部門的資料信息,為調查提供有益補充和借鑒。
張家界市農普辦 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