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推動“十四五”規劃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目標實現的攻堅期。國家層面持續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先后出臺《國家節水行動方案(2025年修訂版)》《工業水效提升專項計劃》等政策,要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重點行業為抓手,全面提升工業用水效率。衡陽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動工業節水工作,2025年上半年,全市規模工業用水呈現“總量平穩、效率提升、結構優化”態勢,但仍存在部分問題待解決。 一、規模工業用水現狀與特點 (一)用水總量趨穩,區域用水差異 2025年上半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取水總量達1.4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5%,較2024年同期降幅擴大0.8個百分點,呈現“總量控制、效率提升”的良好態勢。其中:取新水量1.1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占取水總量比重從2024年同期的24.1%降至23.6%; 重復用水量2.3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0.4%,重復利用率提升至87.1%,較2024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 區域差異,城區用水集中度顯著,6個城區取水總量占全市的52.7%,其重復用水率(8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7個縣市取水量占比僅47.3%,重復用水率(8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6個點,縣域工業用水效率差異較大,如蒸湘區和常寧市因黑色冶煉和有色冶煉企業節水技術改造領先,效率優勢突出,重復用水率分別提高到96.6%、95.6%。 (二)行業結構分化明顯,部分領域節水成效突出 分行業看,用水集中于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幾大高耗水行業,合計用水占總量71.1%,但通過節水技術推廣,效率有所提升:比如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通過升級循環冷卻水系統,將傳統“直流冷卻”升級為閉式循環冷卻系統,冷卻用水重復利用大幅提升,重復用水率從同期93.7%提升至96.4%,提升了2.7個百分點;非金屬礦采選業通過“分質處理、梯級回用”減少新鮮水取用量,核心是建立“小循環+大循環”結合的水循環體系,重復用水率提升至41.3%,提升了0.2個百分點。 新興行業用水效率優勢顯著,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裝用設備制造、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行業重復用水率分別比同期提高了1.6、0.1、0.2、17.3個百分點,但因產業規模較小,取水量不足傳統高耗水行業的1/3,對全市用水總量影響有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一)企業節水重視程度不夠,基礎管理薄弱 一是數據報送規范性不足。上半年統計報表過程中發現,4.6%的企業存在用水數據問題,包括計量單位換算錯誤(如噸與立方米混淆)、重復用水量漏報(部分企業僅統計一次循環)、廢水處理回用數據與實際偏差; 二是計量設施不完善。部分中小微企業未實現分車間、分工藝計量,仍存在企業采用估算方式填報用水數據,導致統計源頭數據質量偏低; 三是節水意識淡薄。部分企業認為“節水投入高于水費節約”,環保和資源節約認識不到位,沒有及時安裝水循環系統,導致取新水量超行業平均水平。 (二)技術應用不均衡,行業差距顯著 分行業看,有色冶煉、黑色冶煉、通用設備制造等行業的大型企業已實現“廢水資源化”,但非金屬礦采選、化工等行業仍依賴傳統工藝,重復利用率僅40%-6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污水處理量減少,資源化利用水平待提升 上半年規模工業污水處理總量1045.77萬立方米,比同期減少了284.86萬立方米,同比減少了21.4%,處理深度不足與資源化利用滯后的結構性矛盾。部分污水處理廠仍以一級A標準為主,缺乏深度脫鹽、脫色工藝,出水水質難以滿足工業循環冷卻高端回用需求;同時,中水回用渠道單一,部分未達標處理水仍直接排放,再生水在工業生產中的替代率不足15%,與“近零排放”目標存在顯著差距。 三、問題成因分析 一是企業層面,部分企業在成本收益權衡下的“短視行為”,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大,優先考慮生產投入,對回收期長的節水項目積極性低。 二是行業層面,傳統高耗水行業占比仍高(59.5%),轉型升級周期長,如造紙行業設備更新,需3-5年,短期內難以實現水效根本性提升。 三是政策層面,“重約束、輕激勵”傾向明顯,節水改造補貼、綠色信貸等支持政策落地慢,節水專項資金較低,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四是制度層面,用水統計指標體系需細化,如“再生水回用率”“間接冷卻水循環率”等指標尚未納入常規統計,難以全面反映循環利用成效。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深化工業用水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精準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態勢。建議在現有能源資源統計報表基礎上,增設“分行業水循環利用率”“再生水替代新鮮水比例”等細分指標,重點細化高耗水行業的用水效率與循環利用統計標準,建立“用水總量-效率-循環利用-污染物減排”聯動指標庫,為評估循環經濟政策成效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撐。 (二)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與協同監測,破解“信息孤島”問題。針對“部門間數據共享滯后”問題,牽頭建立“統計-水利-環保-工信”工業用水數據共享平臺,形成“取水-用水-排水-回用”全鏈條數據比對機制,重點核查企業“取新水量”與“廢水排放量+再生水回用量”的邏輯一致性;每季度聯合開展“數據質量交叉檢查”,對發現的“重復統計”“數據矛盾”問題,建立問題清單并督促整改。 (三)探索工業用水統計數字化轉型,提升監測智能化水平。順應數字政府建設要求,推動工業用水統計從“企業直報”向“智能監測+動態預警”升級。在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試點安裝“工業用水智能監測終端”,實時采集用水量、水質、重復利用等數據,與統計聯網直報平臺自動對接,減少人工填報誤差,提升數據質量管控效率。 (供稿:能源科魏榮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