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陽之美,美在山水,勝在人文。千年雁城,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保護利用好衡陽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對賡續中華文脈,增強衡陽文旅核心吸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5月至10月,在傅萍副主席帶領下,市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邀請部分市政協委員組成課題調研組,圍繞“保護利用民族宗教優秀文化資源,推動我市民族宗教工作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就“深度挖掘文旅資源稟賦,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先后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進行對比調研,學習借鑒外地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前往常寧市、衡山縣、南岳區、珠暉區、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等實地走訪調研座談,較為全面掌握課題第一手資料,在多次商討,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調研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扎實有力。積極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貫穿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宣傳教育全過程,形成全市開展鑄牢教育的思想共識。通過挖掘“祁東云南大支邊”、塔山瑤族鄉脫貧攻堅成果內涵,創作精品力作等方式,在各中小學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闡釋、政策解讀和故事宣講。在各景區景點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標語,不斷推進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向深入。
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動常態長效。加強與新疆等地聯系,在傳統節日舉辦“壽岳米 新疆果 粽葉情”端午聯誼活動,衡陽市“中醫藥香溢中秋 衡吐情長聚雁城”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等。承辦了湖南·吐魯番青少年暑期“同心營”暨“石榴籽一家親”少先隊員夏令營活動,充分調動各景區景點積極性,舉辦了衡陽市“石榴花開處 雁城景更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秀景區(景點)解說員評選活動。全市積極開展外來流動少數民族婦女免費“兩癌”篩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發揮南岳忠烈祠等景點示范引領作用,開展“清明祭英烈”等活動,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和各族青少年交流基地。
三是民族鄉文旅融合發展穩步推進。加大對衡陽唯一的民族鄉—塔山瑤族鄉的發展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規模能帶動輻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緊優秀瑤族文化的挖掘、繼承和發揚,西江天堂瑤寨,瑤族風情園逐步打造成形。新開辟的東江峽谷等旅游景點,現已完成線路規劃,并建好東江峽谷簡易游道。瑤鄉旅游產業不斷壯大,年游客數量達到100萬人次,旅游逐漸成為瑤鄉群眾致富的龍頭產業。
二、存在問題
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有待進一步創新。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把握得不夠全面,在宣傳方式、宣傳內容、活動載體上不夠新穎,局限于老調子、老套路,大多數機械地、簡單地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等為標語進行宣傳,雖然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但缺少地方特色亮點,給人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覺,在宣傳效果上打了折扣。
二是文旅促進“三交”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促“三交”活動的計劃性不強,各族群眾日常交往交流自發性、習慣性居多,雖然舉辦了一些促“三交”的活動,但不夠經常,缺少更多喜聞樂見、生動活潑、入腦入心的活動載體和形式,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活動的氛圍還不夠濃厚。
三是民族鄉文旅融合發展深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受人力財力物力限制,雖然在文旅融合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瑤族鄉的文旅融合發展還有不少差距。主要體現在對瑤族傳統文化傳承、研究和創新的力度不夠,依托瑤族文化打造的景區景點民族特色不濃,能讓游客參與、體驗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點和面相對較少。
三、經驗啟示
近年來,新疆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創新文化旅游產品,將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的全要素中,不斷增強旅游體驗中的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宣傳教育有效。近年來,新疆積極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阿克蘇地區爭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和民族團結進步南疆先行區。阿克蘇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運用圖片、視頻、實物模型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呈現了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局面。阿克蘇地區還注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學生走進地區文博院、溫宿姑墨古國遺址等景區景點,深化青少年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知。
二是文化傳承有力。 喀什古城中打造的吾斯塘博依街道古扎社區、老城改造紀念館、百年老茶館、香妃園和百年喀什館等,作為一批傳承民俗文化的體驗景點、特色街巷,是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的展示窗口。在新疆各地隨處可見麥西熱甫、薩吾爾登舞蹈等各民族歌唱舞蹈、民俗表演,不僅是對各族文化的傳承,更營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氛圍。新疆還通過傳承節慶活動包括傳統佳節,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藝和符合當代人民精神特征的文化活動,展現出了現代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促進各民族互尊互愛、互融共進。
三是文旅融合有度。新疆在開放中不斷與外界融合,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臺,各民族旅游從業者共同經營、共同生活,呈現出一派祥和團結的景象。游客們在新疆可以深度體驗各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品嘗具有民族特色風味的餐飲美食,去新疆賞不一樣的美景、嘗不一樣的美食,體驗不一樣的旅游感受已經逐漸形成大眾的共識,新疆特有的旅游資源和獨特人文歷史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吸引國內外廣大游客,助推新疆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四、意見建議
借鑒新疆“文化+旅游”的思路,應深度挖掘我市文旅資源稟賦,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大力開展文旅促“三交”活動,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讓各族群眾在旅游體驗中深刻認識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持續增強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做到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
一是聚焦“研學游”,強化宣傳教育。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領航青少年成長。文旅部門挖掘好青少年研學資源,同教育部門和學校一同創新研學課程和線路設計,在市區打造包含衡陽市博物館、衡陽市老工業基地文展館、衡陽黨史陳列館、湘南學聯等旅游景點在內的宣傳教育路線,通過“學”“游”深度融合,讓各族青少年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沉浸式接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情懷。通過打造宣傳教育專線,充分統籌好、運用好我市其他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基地、抗戰紀念館、革命人士故居等紅色旅游資源,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館等文旅場館,拓展全市各族青少年研學活動范圍和內容,全面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
二是創新“文化展”,注重文化傳承。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景區(景點)發展的基石。“改”“立”結合,創新傳承方式,秉承文化內核。以石鼓書院、船山書院等文化旅游景點(景區)為切入,保持弘揚船山思想、湖湘文化核心不變,深入實施展陳提升工程,改變傳統的、不具備吸引力的文化呈現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舉辦可持續文化展覽,注重視覺展現、互動參與,讓各族群眾在游覽中感受先人們的責任擔當、民族氣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斗爭精神等。通過打造文化傳承專線,全面統籌打造包含非遺展示區、圖書館、文化館等在內的文化傳承路線。在這些場館中,利用傳統節慶,通過文化展覽讓各族游客深刻體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感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價值理念,體會中華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共同體意義。
三是培養“明白人”,打造文旅高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內容,全方位嵌入重點展陳及景區景點,加入導游詞、講解詞中,納入景區景點員工學習培訓。以南岳衡山風景區、雨母山風景區、常寧塔山瑤族鄉等為主,加強對景區管理人員、講解員、導游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常態化、制度化教育培訓。以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為遵循,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推動各景區景點講解詞、宣傳語進一步規范完善,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秀景區(景點)解說員評選活動,讓講好衡陽故事,擦亮衡陽名片成為一種自覺,讓“周末不忙,來趟衡陽”成為一種習慣,推動將衡陽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文旅高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福地,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大力實施“制造立市、文旅興城”戰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