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的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2-11-22 來源:衡陽供銷合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銷合作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掌握、梳理供銷合作社系統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情況,進一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近期,市社組織人員赴7個縣市走訪調研,廣泛聽取基層供銷合作社干部職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建議?,F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供銷合作社工作,大力支持供銷合作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決定將深化供銷合作社“三位一體”試點納入鄉村振興工作整體布局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整體部署。市政府推動破解供銷合作社系統歷史金融債務困局,為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回歸主責主業、聚焦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關于搭建城鄉產業運營平臺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依托各級供銷合作體系搭建城鄉產業運營平臺,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此舉為全國首創。衡陽縣政府明確供銷社改制結余資產全部用于支持供銷社改革和服務鄉村振興,縣財政不平調、不挪作他用。衡山縣成立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服務中心,定編4人,列為縣供銷合作社二級機構,負責指導全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服務鄉村振興。1.基層組織體系持續加強。全市現有鄉鎮供銷合作社145家,領辦、合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42家、農民合作社聯合社69家,入社社員40264戶,帶動農戶31154戶。衡東惠民鳳凰種養專業合作社等4家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祁東縣過水坪供銷社和金豪商貿公司通過招商引資,加大改造力度,分別在過水坪鎮、金橋鎮改造建設營業面積達4500㎡和3000㎡的大型購物、電商、惠農服務場所,可增加營業純收入200萬元。衡山縣社培育的果岳專業合作社,進一步發揮了衡山小水果種植優勢,形成沃柑、冬棗、紅心柚、黑提四大特色水果生產基地共計10000余畝,入社農戶1000戶,戶均實現增收8000元。2.經營服務體系日漸完善。搭建縣級惠農綜合服務公司7家,鄉鎮惠農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成立衡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發展會員單位62家,助力發展城鄉循環經濟,推動市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基地項目落戶白沙綠島開發區。衡南縣精選23個村級社規劃布點全面完成,4個高標準示范性鄉鎮惠農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縣寶蓋有機茶廠產業扶貧基地項目中投資170余萬元的紅、綠茶生產線已簽訂設備購置協議。耒陽市社依托福源鄉村物流有限公司,打造覆蓋縣鄉村三級物流綜合服務體系,在全市30個鄉鎮(街道)建設鄉鎮物流綜合服務站,在377個建制村建設村級物流服務點。衡陽縣供銷社旗下的安邦新農業科技公司提供從選種—育秧—機耕—施配方肥—機耕—蟲害防治—機收—谷物烘干的全套餐水稻種植服務,產生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良好效應。3.新型農合會體系發展壯大。目前,市農合會發展會員單位107家,形成了“農民入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入會”的全新組織體系。市農合會成功舉辦2021年度電子商務培訓班等活動,助力經濟發展。疫情期間,市農合會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發動湖南有吉食品公司等會員單位向防疫一線捐贈物資10余噸、口罩近萬個。春耕期間,會員單位衡東新三湘農資有限公司借助互聯網以及微信等平臺,實行“網絡備耕”,向農戶提供農作物從種到收全程解決方案。1.農資“主渠道”優勢進一步鞏固。全市系統已打造湖南安邦農資、祁東新三湘農資、衡南創新供銷、衡山興農農資、常寧華湘農資等農資經營龍頭企業,建立庫容4萬噸以上的儲備倉庫9個,縣級農資配送中心10個,配送分部200多個,農資經營服務常設網點2948個,覆蓋全部鄉鎮和70%的行政村。衡南創新供銷公司設立三塘、酃湖配送中心,2021年農資銷售總額達6700萬元,銷售各種化肥1.2萬噸,農藥400多萬噸,占全縣農資市場比例50%以上。2.農業社會化服務進一步拓展。2021年,全市系統土地流轉13414.91畝,土地托管面積15890.05畝。市社建立市級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成立全省首家市級供銷合作綜合服務中心。耒陽市社與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成為“供銷e家”植保無人機大聯盟全國30個縣級區域合作伙伴之一。衡陽縣社依托農事服務中心,幫助各村建立育秧中心,為中、小散戶提供育插秧服務,2021年共為8500戶農戶提供集中育秧服務,為35600戶農戶提供機耕、機插、機收、機防服務,與42300戶農戶簽訂稻谷收購訂單,為8萬畝水稻提供谷物烘干服務。衡陽縣臺源供銷社與花江村委會共同出資成立花江綜合服務社,為2100戶農戶、1.3萬畝農田提供收割、翻耕、插秧、治蟲、施肥等服務。3.農村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市社成功舉辦2021年衡陽市首屆供銷消費扶貧電商年貨節,累計觀看直播人數及點贊量突破百萬,交易額逾千萬。衡山縣全力打造衡山惠農供銷“農品山香”電商平臺,精選衡山、花垣近200種優質農產品直接面市,發布推文、鏈接和小視頻300余條,直播帶貨20場次,帶動線下交易近2億元。衡山縣社還攜手縣科技專家服務團打造惠農供銷視頻創作直播帶貨基地(中心),組建視頻創作團隊,現已開展“村播帶貨”10期。衡東縣“供銷幫農”平臺APP正式上線,平臺為小農戶提供“銷售農產品”、“物流轉接配送”等20條服務標準,實實在在地為小農戶提供優質服務。4.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強化。按照“政府推動、供銷主導、普及推廣、全域覆蓋”的工作思路,率先在衡東縣推行垃圾分類及再生資源回收試點工作,依托供銷社縣、鄉、村三級惠農服務體系,初步探索創建了“一村一站一員”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衡東供銷環境服務有限公司統籌全縣“一村一站一員”體系建設和管理,實現垃圾清運處理、再生資源回收和惠民服務工程“三網融合”。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盡管全市系統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但還有許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心”不夠強大。由于經歷市場經濟的沖擊,供銷合作社傳統主營業務逐漸丟失,社會知名度、影響力有所下降,導致干部職工精神不振、信心不足,具體表現為迷茫導致的無所適從心態、悲觀導致的自暴自棄心態、無奈導致的怨天尤人心態?;鶎庸╀N人普遍認為供銷社在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中遺留的問題多、負擔重、教訓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缺乏搞改革、求生存的內生動力。(二)服務鄉村振興的“合力”尚未形成。雖然多數縣市區、鄉鎮、村已逐步建立惠農服務體系、農合會體系,但基層社整體力量較為薄弱,發展不平衡,普遍存在管理還較松散、服務功能單一、凝聚力不強等問題。此外,由于各級供銷合作社只負責本級社的管理,上下級供銷合作社僅是業務指導關系,上下“不同不通”,缺乏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導致各地供銷社發展嚴重不平衡、不充分,歷史遺留和現實問題多、雜、難、重,造成供銷社系統難以實現抱團發展,為農服務的實際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三)服務鄉村振興的“隊伍”嚴重短缺。縣鄉兩級供銷社機關及企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人員配備不足、年齡結構老化。以某縣級社為例,機關現有編制數35個,在編在崗21人,其中50歲以上14人,40歲以下僅1人。同時,部分縣級供銷社還存人員不流動、中層以下人員輪崗基本停滯的問題,多個縣級供銷社有空余參公、事業編制數,但無法通過全省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等形式招錄人員。此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型、管理型與市場營銷型等人才緊缺問題已日益突出。(四)服務鄉村振興的“成效”有待顯現。一是有影響力、帶動力的社有龍頭骨干企業較少。供銷合作社系統企業改制比較徹底,資產存量較少且分散,興辦的社有龍頭企業規模不大,整體經濟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還不夠強,這使得項目建設缺乏有力的支撐,運行質量不高,競爭力比較弱。二是基層社造血能力不足。這些年,雖然國家政策向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傾斜力度不小,但上級政策資金下移不夠,在政策性資金分配使用上,基層供銷合作社和企業享受到的少之又少,造成基層供銷社在項目建設、拓展業務方面,資金缺口大,無法滿足農民合作社等市場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一)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優化要素保障。一是爭取重視支持。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樹立重視供銷合作社就是重視農業、扶持供銷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民的理念,把加強供銷合作社工作擺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總體布局,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提請研究和解決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供銷合作社各項工作有部門管、有人抓。二是爭取政策扶持。積極爭取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對供銷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安排農業專項扶持資金,并落實穩定的增長機制。通過“向上爭取一點,本級財政投入一點,社有收益提存一點”的辦法支持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違法違規平調、侵占基層供銷社財產,不得將基層供銷社的資產納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得改變基層供銷社及其所屬企事業單位的隸屬關系。妥善處理供銷合作社金融債務、職工社保、不動產確權登記等歷史遺留問題,確保改革發展穩定。三是爭取納入考核。爭取要將供銷合作社工作納入各級政府“三農”工作重點任務,作為上級政府對各地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市社根據全國總社、省總社要求,結合衡陽實際部署工作,做好年度目標任務的分解下達。及時總結典型事例和成效經驗,加大宣傳,形成良好氛圍。(二)持續深化供銷改革,夯實基層基礎。一是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要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探索構建由供銷合作社牽頭、農民合作社和農村信用社等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新機制。發揮供銷合作社在組織體系、業務規模、市場流通等方面的優勢,與農民合作社及其聯合社、農村信用社等加強資源整合、深化業務協同,更好滿足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生活需要。二是推進“兩個到戶”落地。按照合作制要求和自愿原則吸納農戶入社,加快線下聯結到戶,從源頭收集農戶供需信息,加快建立和完善市縣為農服務信息化平臺,促進線上聯結到戶、更好服務農戶。在聯結到戶基礎上,通過基層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導帶動農戶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全程服務。三是實施培育壯大工程。加強以鄉村供銷社為重點的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將村級供銷社打造成為農村集體產權的承接平臺。積極創建標桿基層社,不斷改造升級薄弱基層社,示范引導基層社提質增效。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領辦、創辦和培育一批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帶動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三)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強化利益聯結。一是深耕主責主業。發揮供銷合作社的“合作”職能,讓廣大農戶享受供銷合作社集中談判帶來的價格優惠、優質服務。加強全市系統龍頭企業在產業帶動、農產品銷售等領域的能力建設,不斷延伸產業鏈,拓寬服務面,確保服務實效。抓好農資工作,確保化肥、農膜等重要農資供應保供穩價,助力糧食生產。二是完善服務體系。打造冷鏈物流行業龍頭企業,分步建設產地預冷、倉儲保鮮、冷藏運輸等設施和冷鏈物流中心(物流園區)和示范基地,逐步構建覆蓋全市的全程一體化農產品冷鏈供應鏈保障體系。依托“供銷e家”、“扶貧832平臺”、鄉村振興館,聚合供銷合作社和社會商業網點資源,推動供銷合作社電商高質量發展,助推本地農產品產業發展。積極融入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新興服務業態,為農民提供“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三是提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能力。發揮全市系統網絡優勢,加強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農藥廢棄包裝物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廢棄農膜回收等服務,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推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兩網”融合,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持續建強人才隊伍,增強發展后勁。一是系統規劃“引才”。制定《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培育機關干部人才、合作社領軍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為農服務專技人才等4類人才。爭取組織部門支持,加大對全市系統干部的培養使用力度,推動機關干部交流、掛職和任職,充分運用考核結果,激勵干部干事創業。二是村社共建“聚才”。落實市委常委會會議精神,由鄉鎮分管農業工作負責人兼任鄉鎮供銷合作社主任,通過法定程序推動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兼任村級供銷合作社主任。創新基層用人機制和薪酬機制,廣泛吸納農村能人、返鄉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業企業負責人等進入供銷合作社,充實優化基層人才隊伍。三是輔導培訓“強才”。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和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開展農產品經紀人、無人機駕駛、財務管理、電商物流、農業科技、農業生產等各類技能培訓。同時,面向全市系統制定干部隊伍素質提升培訓計劃,加強對系統干部人才教育培訓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