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供銷合作社2019年工作總結及2020年工作計劃
發布時間:2020-03-04 來源:市供銷社辦公室
一、2019年工作總結
2019年,在衡陽市委、市政府和省供銷社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供銷合作社始終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全面加快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以下簡稱供銷改革),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加強基層組織網絡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對標上級部署,全面加快供銷改革
全市供銷合作社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銷合作社的重要論述精神,主動對照中央、省、市相關文件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列出清單、建立臺賬、落實措施,全面加快供銷改革。
1.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年內,衡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市深化供銷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全市全面加快整市推進供銷改革工作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三個會議研究部署供銷改革工作,出臺了相關文件,解決了不少關鍵問題。全市供銷改革從逐步探索、試點試范轉向全面鋪開、全速推進階段。
2.三大體系不斷健全。建立健全新型組織體系、經營服務體系和農合會體系三大體系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主要內容。全市系統立足三農,因地制宜,不斷建立和完善了三大體系。市、縣兩級社都建立了社有資產管理經營公司,成立縣級惠綜合服務平臺9個,恢復、重建鄉鎮供銷社147個,覆蓋率達100%。建立鄉鎮惠農綜合服務中心60個、配送中心132個。恢復建立村級惠農綜合服務社1079個,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173家。市、縣兩級先后成立了農合會,成為引導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3.項目建設成效明顯。衡陽縣、祁東縣、衡山縣、衡東縣先后獲批全省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重點縣、示范縣項目,并已通過驗收;衡南縣、耒陽市爭取到了今年的全省深化供銷改革規范化縣項目。上述6縣項目建設進展良好,成果明顯,成為推動供銷改革的有力引擎。市級惠農服務平臺建設做好了申報前期工作,中國供銷集團已派員來衡考察對接。
(二)致力鄉村振興,積極創新為農服務
年內,全市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圍繞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積極開展多種為農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1.土地托管流轉服務穩步推廣。圍繞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全市系統因地制宜開展“保姆式”全托管、“菜單式”半托管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托管服務,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收、土地托管、統防統治、專業儲藏等服務,全市系統年內共開展土地流轉158691畝,土地托管618677畝。形成“農民進城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的服務新格局。衡陽縣供銷社旗下的安邦新農業科技公司全面啟動“安農興邦”惠農工程,提供從選種—育秧—機耕—施配方肥—蟲害防治—機收—谷物烘干的全套餐水稻種植服務,產生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良好效應。衡陽縣長樂供銷社為鑫粵農業開發公司托管土地3164畝,解決5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崗位,幫助農民實現增收1301萬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衡山縣供銷社培育的果岳專業合作社,進一步發揮了衡山小水果種植優勢,形成沃柑、冬棗、紅心柚、黑提四大特色水果生產基地共計10000余畝,入社農戶1000戶,戶均實現增收8000元。
2.農村垃圾分類突破先行。6月中旬,衡東縣供銷社率先在全市推行垃圾分類及再生資源回收試點工作,按照“政府推動,供銷主導,普及推廣,全域覆蓋”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衡東供銷環境服務公司,依托供銷社縣、鄉、村三級惠農服務體系,重點遴選了洣水鎮紫金灣小區、金娥村、大甸村、狀元村,以及新塘鎮龍頭村、潭泊村等6個村(居民小區)作為建設試點,建立垃圾分類及再生資源回收工作站,從垃圾分選、回收到處置實行一條龍服務,初步探索創建了一條“一村一站一員”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
3.農副產品銷售舉措更新。全市系統針對農副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實際情況,努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多種舉措擴大農副產品銷售,年內實現農副產品銷售38.49億元,同比增加26.18%,提升了流通服務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今年4月,衡東縣“供銷幫農”平臺APP正式上線,平臺為小農戶提供“銷售農產農品”、“物流轉接配送”等20條服務標準,實實在在地為小農戶提供優質服務。9月,衡山縣“農品山香”電商平臺開通運營,平臺以“助推農產品上行,幫助貧困戶增收”為宗旨,免費為農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農產品,完成農產品線上交易1683筆,實現銷售額14萬元,有效破解了本地農產品“賣難”等問題。衡陽縣供銷社通過爭取政府支持,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創辦了衡陽縣消費扶貧產品展交易中心,直接對接51個貧困村,吸納260多個標準產品、600多個非標準產品進駐,于11月30正式營運,在推銷農副產品、助力脫貧攻堅征程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切實加強自身建設
年內,全市系統以全面從嚴治黨為統領,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各項工作,為供銷合作事業健康事業發展增添了保障。
1.堅定不移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格按照有關要求,扎實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2.持之以恒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市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精神,層層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有效促進了行業風清氣正。
3.一以貫之維護安全穩定。全市系統始終堅持把安全穩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明確責任,強化措施,有力確保了一方平安和行業穩定,為促進全市系統改革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作出了貢獻。
2019年,全市系統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短板,主要有三:
1.維穩壓力大。多年來,由于資產處置、職工安置、解除勞動關系、醫療養老保險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導致企業職工上訪不斷、甚至出現群體性上訪事件,成為了本系統乃至全市社會不穩定因素。僅以市供銷大廈、市南方大廈“社保滯納金問題”為例,兩家企業在職職工476人、退休職工607人,欠繳社保金約1835萬元,每年需繳納滯納金450余萬元,企業僅有微薄的租賃收入,難以承受“滾雪球”般增長的社保滯納金,職工不能按時辦理退休的風險加大。
2.化債任務重。由于歷史原因,全市系統共產生金融債務5.62億元(其中本金2.12億元),涉及11家企業。其中,供銷大廈1.36億元,南方大廈0.3891億元,各縣市區供銷社2.35億元。目前,農業銀行已將市供銷社4家直屬企業共計2.05億元的債務包轉讓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市供銷社積極協調相關金融機構,化債工作正在逐步推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困難問題依然突出。
3.改革推進難。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供銷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任然存在不少問題和矛盾。一是難在“底子薄”。2003年,供銷系統全面鋪開“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職工轉變身份、企業轉變體制為重點”的企業改制工作。十余年時間里,“資產全部賣光、人員全部走光、業務全部丟光”,間接導致了如今深化改革的基礎薄弱、陣地不足。二是難在“環境差”。全市系統各級少數同志對新形勢下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認識不足,對新時代供銷社綜合改革的創新方法與模式思考研究不深,改革的壓力和動力沒有層層傳導到基層。三是難在“隊伍弱”。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供銷社人員“進出兩難”,年齡老化嚴重,人才梯隊難以形成。一些干部職工還存在著安于現狀思想,學習意識、效率意識、服務意識,精神不夠振奮,動力不夠足,辦法不夠多,步子邁得還不夠大。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如期完成供銷改革的攻堅之年。全市系統將牢牢抓住供銷改革這根主線,大力實施“一二三工程”,務求供銷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讓供銷社真正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供銷改革再提速
1.搭建一個市級平臺。依托市供銷社現有的天雄社有資產管理公司,組建市級惠農服務綜合平臺,重點開展土地托管、土地流轉、農村電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農技培訓、醫療保健等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服務。
2.抓好兩項重點任務。以垃圾分類處理為載體,深度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構建以資源化利用龍頭企業為引領、鄉村回收站點為基礎、縣域分揀中心分支撐的供銷合作社農村可利用生活垃圾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兩網融合”。探索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垃圾分類方法,使可回收資源優先得到回收,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以消費扶貧為載體,深度參與脫貧攻堅。在全市品牌超市商場、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高鐵站、汽車站等場所的醒目位置,開設貧困地區農產品公益銷售專區、專柜,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采購商品奉獻愛心;充分發揮傳統優勢,創新銷售方式,依托“供銷e家”等電商平臺,暢通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與數據平臺公司合作,搭建機關單位、企業、部隊、學校、醫院與貧困地區產品供應、企業需求、消費扶貧對接成功率三大數據平臺,監督指導數據平臺公司采集、統計相關數據,建立消費扶貧臺賬并公示。
3.推進三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基層社為重點的新型組織體系。健全市縣兩級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配齊配強市、縣兩級供銷社領導班子,加大隊伍建設力度。堅持“黨建引領、村社共建”原則,推進村級供銷社納入全市村級綜合服務平臺統籌建設,通過法定程序由村“兩委”負責人兼任村級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通過合作制等方式大力吸納農戶成為社員,逐步做到村域內農戶全覆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引導村集體帶動農民采用入股、出租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或向專業合作社出租、出讓土地等措施,形成以產權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
建立健全以社有企業為支撐的新型經營服務體系。切實履行搭建本地為農服務平臺的主體責任,結合實際拓展為農服務領域,統籌縣鄉村三級開展為農經營服務。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和發展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聯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共同打造鄉鎮惠農綜合服務中心。基層社與村級惠農綜合服務社“兩社合一”,共建村級惠農綜合服務平臺。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帶動農民增收與脫貧致富。
建立健全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骨干的新型農合會體系。推進供銷合作社與農合會的深度融合、共同發展,共同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努力推動供銷合作社和農合會的“融合互補、協同發展”。
(二)項目引領再發力。要積極指導幫助常寧社、城區社爭取列入全省深化供銷改革示范縣(規范化縣)項目;要積極指導幫助衡陽縣安合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衡南向陽供銷社申報全國總社2019年“新網工程”項目;要積極尋求與省社南華供銷投資有限公司的項目合作,助力我市供銷工作;要主動對接全國總社、省社投資項目,搭建好承接平臺,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場的辦法解決好各種項目資金的投入,整合資源,盤活資產,為改革提速,為發展助力。
(三)自身建設再練功
1.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引導全市系統廣大干部職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切實把紀律和規矩挺起來、嚴起來。全面落實“兩個責任”,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特別是改制企業要著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組織建成教育黨員的學校、團結群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
2.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圍繞信訪維穩、安全生產、改制遺留問題、金融債務化解、掃黑除惡等方面,做實做好基礎工作、底線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加快解決財務掛賬和銀行債務問題,把供銷社“死資產”變為“活資本”;加快解決前期改制遺留問題,推動社有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發揮機制優勢;積極穩妥處理股票、集資款等歷史遺留問題,防范風險,創造深化改革的有利條件。
3.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拓寬人才交流渠道,著力抓好干部人才教育培訓,加強供銷合作社行業職業能力建設,著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供銷工作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