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3-20????來源:運行監測協調科
2022年,全市工信系統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著力提振工業經濟運行,努力克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疫情、極端高溫天氣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市工業經濟承壓前行、穩中有進、進中顯優,為全市經濟實現穩中提質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一、2022年工業經濟運行總體情況
(一)工業生產回穩向好。2022年,全市工業經濟保持恢復態勢,運行總體平穩,月度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2月,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7.8%,分別高于全國4.2個百分點、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
(二)重點行業支撐強勁。從3大門類看,全年全市規模以上采礦業增加值增長6.1%,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3%,規模以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3.6%,其中,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3%,制造業對工業的支撐作用凸顯。
(三)骨干企業貢獻突出。全年全市60戶重點監測企業有36戶實現同比正增長,合計產值增長13.1%,高于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速3.7個百分點。
(四)發展動能不斷集聚。全年全市工業投資增長37.7%,高于全省23.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9.7%,高于全省25.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中核金原獨居石綜合利用、京東衡陽松木智能產業園(一期)等90個重大工業項目竣工投產,輕鹽100萬噸純堿、水口山銅鉛鋅基地二期等一批重大項目有序推進。“一核兩電三色四新”十大產業和14條產業鏈持續發力,產業鏈優質項目和工業新增動能加快積蓄。
(五)企業培育步伐加快。規模工業企業培育穩步推進,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19家,全年凈增99家。全市10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55家企業入選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數量分別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其中省級數量是2021年的2.75倍。全市中小企業深度“上云”2375家,完成數量和完成率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中小企業“上平臺”1213家,完成率居全省第1位。
(六)服務企業成效明顯。全市選派3369名干部集中開展千名干部聯千企“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調研走訪企業3.06萬家,收集企業問題5676個,已解決問題5561個,問題化解率98.0%。9月份“解難題攻堅月”行動分四批次向各縣市區、市直園區層面交辦問題512個,問題化解率實現99%。全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虧損面由年初的13.5%下降到6.5%,下降7個百分點;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106.0億元,增長10.1%。
(七)關聯指標支撐有力。全年全市工業用電量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長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年全市實繳工業稅金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長28.9%,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年全市制造業稅收同比增長28.8%。
二、2023年的主要工作舉措
2023年,全市工信系統上下將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工業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為衡陽加快中心化進程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一)抓實運行監測,力保指標保位爭先。增強工作前瞻性和主動性,完善不同頻次的監測調度機制,加強對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縣市區和園區的運行監測和預警,強化工業經濟近期形勢分析和中長期發展態勢研判。聚焦關鍵指標,緊盯關聯指標,加強調研調度,深化與統計、電力、稅務、海關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增進工作協同,提升工業用電、工業稅收等指標對工業主要指標的支撐力。
(二)抓實鏈群建設,力促工業優勢厚植。以“一核兩電三色四新”十大產業和14條產業鏈建設為抓手,招引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力促項目“投資量”更好更快轉變成“實物量”,緊盯年度計劃投產項目,強化跟蹤調度和協調服務,促進盡快投產達效、形成新的增長點。支持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進中小企業“兩上三化”、智能制造賦能;加快數字經濟與產業鏈建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工業發展的底子。
(三)抓實企業培育,力促動能增量積蓄。深入實施企業“原地倍增”行動,培育倍增企業,做強行業“頭雁”企業。持續推進“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行動,聚焦“項轉規”“小升規”,力爭2023年全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加快培育。深入開展技術創新“破零倍增”等專項行動,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按A、B、C、D四類對企業實施綜合評價,采取“正向激勵”與“反向倒逼”的方式提升企業畝均效益,打造一批園區優質企業。
(四)抓實精準服務,力保發展環境優化。建立領導干部聯點“援企紓困”幫扶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堵點、難點問題,多措并舉提振發展信心。強化穩增長系列政策宣傳闡釋,梳理推介縣市區園區穩增長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釋放積極信號,穩定市場預期。抓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見效,結合實際出臺新的穩增長措施,落實企業獎補政策,放大財稅激勵作用。進一步發揮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和“湘企融”衡陽區域平臺作用,全方位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優化精準幫扶企業舉措,營造工業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