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10-19????來源:衡東縣科工信局
衡東縣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 羅忠奇
(2020年10月19日)
近年來,衡東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助推工業經濟發展的系列決策部署,大力實施“民營強縣”和“新型工業化”戰略,著力植優補短,精準施策幫扶,工業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一、衡東縣工業經濟發展情況
2019年,衡東縣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08.09億元,增長27.4%;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30.95億元,增長9.1%;科技創新工作獲省政府真抓實干激勵表彰。今年1-9月,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79.2億元,增長5.8%;新增規上企業9家,規模工業企業總數達153家。
(一)突出抓產業,全力促進轉型發展。在市委作出建設現代產業強市的決策部署后,衡東縣迅速行動,認真梳理分析全縣產業發展現狀,研究制定了《關于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產業強縣的意見》,明確將8大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以產業鏈思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積極壯大優勢產業。以規劃申報“泵業小鎮”為契機,堅持以湘泵公司為龍頭,延伸產業鏈、打通上下游,加快發展以工程機械、農用機械、鍛鑄造以及裝配式建筑等為重點的機械制造產業集群,努力打造國家級機械制造產業基地。依托“土菜名縣”招牌,加快規劃建設優質農副產品加工園,重點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土菜優質原輔材料種養基地和示范片區,積極打造區域性生態綠色食品產業基地。二是致力做強主導產業。加快全縣有色金屬產業布局調整,通過嚴格準入、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推進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有序建設化學化工新材料產業鏈,鼓勵衡東氟化學、福鑫泰新材料、憶樂新材料、誼德化工等化工企業做大做強,將衡東經開區打造成具有較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較強公共服務能力的合規專業化工園區。以生態保護作為建筑材料產業發展的前置條件,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提升產品使用價值與附加值,推動建筑材料行業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利用型轉變,逐步構建有競爭力的新型建材產業體系。三是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充分發揮衡東交通區位優勢,加快打造輻射中南地區的物流供應集散中心,建設樞紐經濟強縣,成為中南地區現代供應鏈產業基地。深入挖掘衡東獨特的歷史人文、山水風光資源,加速融入南岳旅游經濟圈,打響衡東全域旅游品牌,打造全省文旅康養產業基地。搶抓未來產業爆發式增長新機遇,突出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場景開發應用、網紅經濟等產業的培育、融合與創新,推動衡東未來產業先發先行,盡快形成支撐工業經濟的新興產業體系。
(二)突出抓園區,聚力夯實發展平臺。把園區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主平臺,園區承載力和聚集力不斷增強。2019年,經開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3.7億元,實現稅收3.88億元,分別增長15.3%、10.9%。一是堅持規劃引領,規范園區發展。完善頂層設計,整合產業鏈,緊扣以機械制造和精細化工新材料為核心的“一主一特”產業布局,在項目招引、功能定位等方面進行統一布局、統一規劃,科學規劃發展重點。優先建設三個特色工業片區:依托北片區地塊,打造面積1200畝左右的精細化工產業園;依托“135工程升級版”進行組團招商,打造機電制造產業園;依托重點建設項目,打造玻璃制品產業園,形成相互影響、互為補充、高效持續的產業鏈條。二是堅持基礎先行,完善園區設施。持續加大園區投入,近年來累計投入8億余元用于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浦污水處理廠已正式運行,新建標準廠房15萬平方米,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工業大道、北片區道路提質改造等項目加快實施,園區發展平臺進一步夯實,增強了企業落戶園區的吸引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園區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加快推動。三是堅持項目為要,增強園區活力。緊緊抓住沿海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瞄準園區重點發展產業和創新創業園、物流園等特色產業園,全力開展招商引資。今年以來,經開區新引進項目5個,4個為用地項目,1個為標準化廠房項目。四是堅持機制創新,優化園區服務。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經開區的建設和發展,理順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思路,明確了園區與所在鄉鎮及平臺公司的關系,進一步改善和加強園區的管理和服務,使園區真正做到“能干事、能辦事、能管事”,成為了服務好、環境優的一流平臺。
(三)突出抓項目,著力增強工業后勁。堅持以項目建設壯大實體經濟,增強工業經濟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一是著力引進項目。出臺了《關于鼓勵招商引資的若干規定》,改革創新招商引資政策,鼓勵企業自主招商、利用節會招商、以股招商、以廠招商,積極引進項目,加快工業發展步伐。今年以來,全縣已簽約招商引資項目8家,其中“三類500強企業”項目3個,合同引資額32.5億元,為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強力推進項目。今年衡東縣實施重點工業項目23個,目前已開工建設17個,開工率為73.91%,完成投資5.9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1.06%。納入第一批市重點工業項目3個,已完成投資4.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6%。其中湖南雁翔湘實業有限公司“年產1200萬重量箱超白光伏和超薄電子玻璃項目”是衡東縣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湖南省5個100重點產業投資項目。項目占地面積394畝,總投資15.26億元。項目計劃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總投資7.76億元,二期工程總投資7.5億元,一期工程計劃2020年12月建成投產。三是全力扶持項目。牢固樹立“抓工業必須抓項目”的理念,把項目建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貫穿工業發展全程。深入開展“產業項目落地年”活動,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套班子、一條龍服務、一抓到底”的推進機制,完善政策扶持、責任考核、目標倒逼、督查督辦等工作機制,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四)突出抓幫扶,努力提振發展信心。一是出臺政策扶持發展。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決定》《關于縣級領導聯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通知》、“振興工業實體經濟20條”“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3條”等一攬子政策文件,支持和催化工業經濟“回暖”發展,提振了工業發展信心。二是精準施策助推發展。按照“分類指導,一企一策”的原則,對企業實施精準幫扶,積極破解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建立縣級領導聯點幫扶機制,“四大家”領導分頭深入聯點企業調研,既為企業發展“把脈問診”,也為企業家加油鼓勁,亮明了黨委政府與企業風雨同行、共克時艱的態度,增強了企業家們走出困境、重振雄風的信心。通過設立增信風險補償基金、企業自繳互助保證金、過橋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有力助推了政銀企合作,有效破解了企業融資難題。特別是在今年疫情期間,快速落地了援企穩崗“8條措施”,強力推動重點項目和規上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三是積極開展“援企服務·助力倍增”專項行動。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制定下發《衡東縣2020年“民營經濟幫促年”活動縣級領導對口聯系企業安排表》,要求全體縣級領導深入聯點企業,全面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情況,了解企業在擴產擴能、市場開拓中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幫助企業精準解決問題,今年已組織3次大規模的走訪調研,收集52家企業反饋的困難問題及需求,目前已有15家企業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其他企業存在的困難問題正在加快研究解決。
二、衡東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融資難,企業資金缺乏。雖然央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央、省、市加大了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但企業反映銀行貸款利率仍然偏高,企業缺乏抵押物,加之近幾年銀行對企業貸款只收不放,這些因素導致了企業融資難,造成企業資金缺乏,無法周轉。
(二)招工難,技術人員缺乏。目前,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一線工、技術工難找,部分企業反映高素質管理型人才難招,企業所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夠用,普通員工年齡偏大。從就業總體情況來看,80后、90后勞動力進入服務行業相對較多,進入工業企業的相對較少,加之務工人員普遍對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的期望值升高,很多人希望去沿海等大城市發展,導致企業人員流動性大,專業技能人員缺乏。
(三)市場難,企業運行困難。今年,在各級各部門的政策引領及扶持下,目前多數企業供應鏈已經基本恢復,但仍有部分企業因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推遲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且供應緊張以及產品積壓銷售不出。如衡東縣兩家銅業企業,目前只有一家恢復生產約兩個月,另一家長期處于停產狀態;另外,外貿出口企業也因國際疫情原因,海外訂單量減少,如機油泵、世紀鎢材等公司出口訂單量大打折扣。
三、建議及應對措施
(一)以產業鏈的策略穩固實體經濟“頂梁柱”。大力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提升行動,做強企業、做大產業,挺起工業發展的脊梁和支柱。緊密對接省市產業發展規劃,精準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引進一批產業關聯項目,實施一批產業配套項目,延伸產業鏈,打通上下游,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打好“育苗、入規、升高、上市、擴面”組合拳,進一步做大市場體量。繼續深化“產業項目落地年”活動,針對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延伸方向,加快推進一批產業項目落地見效,促進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
(二)以開放的思維筑牢工業園區“主陣地”。堅持開放包容,加快推進經開區提質升級。以擴區調規為契機,科學規劃布局,健全完善主業突出、特色鮮明、錯位發展、功能協調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實施“135”工程升級版,同步完善道路、餐飲、娛樂休閑、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金融、治安等配套設施,提高園區綜合配套服務能力。健全評價體系,樹立“畝產論英雄”導向,制定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辦法,堅決杜絕無項目圈地、小項目大著陸等現象,提升集約節約用地水平。
(三)以戰略的眼光激活科技創新“強引擎”。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正確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重大新產品研發成本補助、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等激勵措施,讓企業打消顧慮、著眼長遠,加大創新投入。以申報全省第一批20個創新型縣市為契機,加強服務對接、搭建服務平臺,推動一批企業與高端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建立一批省市重點實驗室,培育一批眾創空間,促進一批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大力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計劃,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培養模式,培育更多的“衡東工匠”。
(四)以創新的方式保障產業發展“硬需求”。以最強執行力落實中央出臺的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做到不打折扣、不搞變通,確保不截留、不走樣、不放空,讓企業全面享受政策紅利,切實增強獲得感。搶抓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修編窗口期,加快推進園區調規擴區進程;全面盤活閑置土地廠房資源,用好用足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爭取更多的用地指標,優先保障工業企業用地需求。建立政銀企對接長效機制,助力企業融資需求。深入“援企服務·助力倍增”專項行動,針對影響企業發展的用地、融資、用工、審批辦證等突出問題,一個一個現場交辦,一項一項排憂解難,實實在在為企業解難題、送溫暖、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