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 > 外商投資準入管理目錄 >
來源:市發改委 發布時間:2024-08-13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通過免簽入境外國人854.2萬人次,同比增長190.1%;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3.8個百分點。
攀升的數字,與兩道“數學題”的計算密切相關:我國持續對免簽國名單做“加法”,以及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做“減法”。
來華熱度持續升溫
“City不City?”要問近期最熱的網絡流行語是什么,無疑是這句魔性的中英混搭。這個表達由外國博主“保保熊”在我國旅游時創造,可以理解為一個城市或地方“時髦不時髦”“洋氣不洋氣”。
從一句隨口的內心感受,到被國內外網友爭相模仿,這句流行語早已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網絡熱梗,它更像是一張敞開真誠懷抱的“邀請函”。正如外交部回應“city不city”走紅時說的那樣:中國就在這里,歡迎大家來。
簽證是外國游客來華的第一道門檻。去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大旅游領域對外開放力度,特別是簽證便利化取得明顯進展。截至目前,我國已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士等國施行單方面免簽,與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數十個國家互免簽證,并對50多個國家施行72/144小時過境免簽。
隨著過境免簽政策惠及面的持續拓展,外國人來華旅行成本降低,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深游中國,更有大量外國游客把在中國的旅行體驗拍成短視頻發布到社交媒體,給許多從未來過中國的外國人“種了草”。
簽證政策的不斷優化,直接拉動了入境游復蘇進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同比增長190.1%。
在時速超300公里的高鐵上立硬幣感受車行之穩,在酒店房間里等待機器人送來外賣,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乘坐無人駕駛出租車……這些中國人已習以為常的現代化高科技生活場景,刷新著他們對中國的認知。當數以萬計的外國游客相約中國,他們行程的意義早已超越旅行本身,更多感受到的是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
去哪兒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使用非中國護照預訂國內航線間機票的旅客預訂量,同比2023年增長1.8倍,而且半年之間,有超過一成的外國游客來了兩次。
近日,144小時免簽政策又上新:自7月30日起,實施港澳地區外國旅游團入境海南144小時免簽政策。隨著我國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各項政策加速落地,國家移民管理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國人來華熱度將持續升溫。
外貿增長超出預期
上海,被外國游客親切地稱為打卡中國的“新手村”,知名度高、航班班次多、生活便利等因素,讓大量初來中國的外國游客選擇在此入境。
除了外國游客,外國投資商也將上海視為投資首選地。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當天夜里,我國第一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發布實施,2015年向其他自貿試驗區推廣,2016年在全國推行。
目前,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經實現制造業條目清零。在此基礎上,今年年初至今,我國多次強調推動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
首次在全國范圍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出臺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的若干政策措施……一系列政策舉措陸續出臺,彰顯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堅定決心。
全球投資者用真金白銀給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吸引外資規模近5000億元人民幣,仍處于近十年來的高位;全國新設立外資企業近2.7萬家,同比增長14.2%。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占比較2023年同期均提升了2.4個百分點,專業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43.4%。美國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吸引力排名從2023年的第7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3位。
外貿向好勢頭也持續鞏固。從總量看,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長7.4%,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提高2.5個、5.7個百分點。從區域看,東北地區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值6138.6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速,上半年新疆進出口總值大幅增長48.4%,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中部地區加快承接產業轉移,聚焦產業鏈吸引投資,2024年中部博覽會吸引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1052家企業參展,200多家跨國公司參會。
“增長超出預期”,不少國際組織這樣評價我國上半年進出口數據。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國外貿出口質升量穩,進口規模穩步擴大,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和動力。
改革紅利不斷釋放
世界多數國家有針對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但針對境內市場實行內外資一致適用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沒有成熟先例。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2016年,4省市成為先行試點,2017年擴大到15省市,2018年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上線,我國成為全球首個真正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主要經濟體。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后,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依法享有同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待遇。
幾年來,從試點版的328項,再到最新全國版的117項,伴隨這份“全國一張清單”越來越短,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也被不斷激發,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3.8個百分點;以人民幣計價的民營企業出口增長10.7%、比整體出口增速高3.9個百分點,占出口比重提高至64.9%、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截至6月末,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達5500余萬戶,同比增長7.8%;個體工商戶達1.25億戶,增長5.1%;民營經營主體數量超過1.8億戶,占比達96.4%。
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成長空間和潛力巨大。《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首次寫入“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將釋放更大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