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吹響了教育回歸初心的號角,在落實"雙減"推進"雙增"的背景下,作為湖南省首批戲曲特色校,學校構建了豐富的戲曲特色課程體系,讓減輕課業負擔的學生在多彩的藝術中涵泳,在文化融合中徜徉,從而發現世界美、祖國美、民族美。
中國戲曲藝術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特征,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在某種意義上便成了民族0民族1的集中體現。
學校以提高學生審美及人文素養為目標,以中華戲曲為載體,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全面拓寬美育育人空間為指導思想,將戲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貫穿學校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構建"華彩"戲曲課程體系,探索美育實踐新路徑,完善學校美育工作機制,提升美育工作實效,實現新時代學校美育的跨越式發展,培養品格美、心靈美、行為美、才藝美、形態美的五美好少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重塑"環境"美育場
美育是一個場域,要構建中小學的美育場域效應,讓學生身臨其境,啟發對美的向往,這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在小學階段,我們常倡導浸潤式的審美教育,讓孩子在優雅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培養起高尚的情操和思想水平。戲曲進校園同樣需要這樣的浸潤,將戲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強大的滲透功能,讓校園文化生長出新的美學元素。
中華民族特征融合在戲曲審美中;戲曲藝術承載著傳統文化,并散發著審美情趣。為了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藝術傳承,我們通過精心策劃、指導,讓學校美術教室、音樂教室里增加了戲曲元素裝飾;優秀的京劇類海報、臉譜等學生美術作品布置在學校走廊、樓道。戲曲藝術成為校園里的公共藝術。學生創意與校園環境完美結合,讓學生浸潤在和諧而富有創意的空氣里,自然地吸收校園文化的養分,提升審美素養。
學校增設了戲曲文化陳列廳,專門購置了戲曲服裝和表演頭飾等,通過實物介紹讓學生來了解我們的戲曲藝術文化。對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這些戲曲服飾的孩子們來說,第一次接觸他們異常驚喜,不禁連連發出感嘆:"老師,這些東西都是真的嗎?我們可以穿著感受么?"在經過老師的允許后,孩子們有序地穿上戲曲水袖,模仿戲曲老師的動作,深刻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藝術的崇敬與向往。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愛上戲曲,而愛上"三點半課堂",而愛上中華傳統藝術。
二、重塑"課程"美育場
文藝能浸潤心靈,按照雙減"校內提質增效"的要求,為使"華彩"戲曲課程體系有效實施,學校以課堂教學為"主干道",以社團活動為"加速道",以實踐活動為"展示臺"。三措并舉,借助"一線"串起"三面"讓課程扎實落地。即抓住"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條特色線,串起學生在音體美課、戲曲社團和展演實踐活動三個層面的學習,以期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從而形成崇高審美需求和高尚人格修養。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從音體美課程、社團教學、活動實踐三方面出發,構建多元立體的美育培養模式,著力探索美育實踐新路徑。
(一)唱念做打,重塑"華彩"音律之美
傳戲曲文化,展梨園風采。音樂課堂上,老師們隨時搭起"小梨園",將戲曲元素穿插在各個課堂環節中,讓學生能時時接觸,時時感受,時時展示。不管是音樂的欣賞、舞蹈動作的教授、戲曲唱腔的模仿,還是簡單的律動,都可以成為教學素材。
如,學校戲曲骨干秦利老師用無實物表演及戲曲中的鼓掌與叫好,帶領學生走進戲曲;通過圖片、視頻、有趣的故事分辨生、旦行的劃分;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模仿生行山膀動作和圓場步動作,旦角蘭花指、拂袖、甩袖動作,以及模仿經典京劇《賣水》片段中花旦唱段等等環節設計,激發學生興趣,并將戲曲中的"叫好"貫穿評價,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以戲劇內容為原材料來構建課堂中的美育情境,不但拉近了學生與戲曲的心理距離,同時也能讓他們獲得獨一無二的審美體驗。
戲曲走進音樂課堂,既是一份挑戰也是一份契機,課程的建設,是可以孕育教師迅速成長的沃土。2021年5月,秦利老師執教的《雨過天晴湖山如洗》參加衡陽市戲曲課堂競賽榮獲一等獎,在衡陽市"四校聯動"活動中,榮獲展示課一等獎。同年12月,還成功申報了《戲苑芬芳潤澤校園——戲曲藝術進校園實踐研究》課題。
(二)國韻丹青,重塑"華彩"戲韻之美
妙手繪戲韻,丹青展國粹。美術課堂上,在學習中華傳統藝術項目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再與學生本身的鑒賞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其他藝術能力相互結合,采用不同的工具進行體驗制作,做到手、腦、眼共同協作,創作出擁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有所創新的藝術品,提升學生動手創作和藝術創新能力。
老師們在原有美術課程的基礎上,以"戲曲文化"為特色,以學習傳統戲曲類相關知識為主要內容,具體從低年級描繪戲曲臉譜;中年級勾勒戲曲人物圖案;高年級制作戲曲頭飾等特色課程去充分發揮各年齡段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在高年級美術國畫課上,老師們選用經典形象的戲曲人物,如生角"許仙"、旦角"梅英"、凈角"包公"、丑角"芝麻官"等進行創作,帶領孩子們以水墨書寫神韻,用寫意、抽象的技法,表現戲曲藝術的意涵,讓孩子體會傳統國畫與戲曲結合的妙趣,提升他們的創造力,讓美術課堂"活"起來。"華彩"美術課程體系的重塑,不僅讓學生學會美術技能、發展美術特長、提升審美能力、加深文化理解,還促進學生素養層層螺旋上升。從發現美、感受美,增進學生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審美能力。
這樣的美術課堂,延伸到了課余,延伸到了"三點半課堂",延伸到了校外
(三)一招一式,重塑"華彩"姿態之美
戲曲體操相結合,盡顯姿態美。戲曲韻律操是在新時代美育、體育其發展這一教育方針下誕生的一種運動形式。傳統的鍛煉和健身方法會使他們感到枯燥和乏味。融合戲曲韻律的戲曲操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與體驗,讓孩子們在一招一式中去展現身段之美,感受傳統藝術無限魅力。
學校在6月份舉辦了首屆戲曲節暨戲曲操比賽,場面盛大壯觀,獲得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比賽前期,同學們利用大課間、體育課跟隨學校戲曲老師、體育老師完成戲曲操的學習。女生的"蘭花指"、男生的"小生手位"、圓場步等等一系列動作完成了戲曲講究的手、眼、身、步基本程式。賽場上,同學們經過戲曲妝、戲服的裝扮神采奕奕,光彩照人;隊形新穎多變、動作整齊劃一,一招一式,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國氣質。學生們的民族認同感與榮譽感都得到了極大滿足。
(四)生旦凈丑,重塑"華彩"演繹之美
學校以各種傳統節日為契機,讓戲曲社團的孩子們站在舞臺中央,盡情地展現美。學校積極承辦衡陽市"減負提質"現場會,衡陽市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等市級活動,給戲曲社團的孩子們創造展演的機會,讓學生們將自己的音律美,形態美,舞蹈美盡情展現。京劇經典片段《賣水》,現代京劇《紅燈記》《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等節目的表演,已經成為校園文化一張閃亮的名片。
學校戲曲隊演唱的《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等經典的紅色曲目唱段參加湖南省中小學生戲曲比賽,榮獲湖南省一等獎的好成績。學生們感悟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重塑"德美"生態場
戲曲的內容是豐富的,樣式更是多元的,然而追求根本,都是以"內容、思想"為核心而發展輻射出去的。這個核心內容本身是具有德育、智育功能的。戲曲的形式則是"熏陶性的"、"趣味性的"、"開放性的",這種美育的特性便與德育、智育的"規范性""理性""刻板性"相輔相成,互補統一。
我們在學校思政大課堂建設中,充分利用戲曲的這一綜合特性以及學生的生長特點,堅持"以美育德"的原則,選擇傳統戲曲中彰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劇目,特別是弘揚孝道、仁義、誠信,倡導報國志向、責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劇目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欣賞。借助戲曲表演的欣賞,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雙減"的時代潮流,讓"雙增"刻不容緩。作為育人主陣地,學校會一直堅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與身體素質,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豐富學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讓孩子們享受美的教育,擁有美的人生,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