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當王素玲第一次站在鄉村中學斑駁的講臺上時,未曾想到,教育這條路會帶著她穿越歲月長河、城鄉阡陌,在那么多孩子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和希望的星火。二十三年來,她一直堅守在教育教學一線,始終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和熱愛,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耕耘、靜候花開。
堅守一個信念,扎根山村十年
教師要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王素玲深知,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2002年,王素玲大學畢業,雖然家在縣城,又是家中獨女,卻來到衡山縣最偏遠的長青鄉中學任教,常常十天半個月才回一次家。她的辦公室兼宿舍在教學樓的三樓,無論春夏秋冬,她辦公室的燈永遠是熄得最晚的一盞。她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教育教學上。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特別多,十二三歲的孩子少小離家,很不適應學校的寄宿生活。那晚,王素玲老師蹲在學生宿舍高低床的下鋪前,給發著高燒的小林喂感冒藥時,他滾燙的眼淚突然砸在王素玲老師的手背上:"老師,這被子有媽媽曬過的味道。"那一刻,王素玲老師意識到這些蜷縮在鐵架床上的孩子,抱著的不是枕頭,而是對遠方父母的思念。從此,王素玲老師的日歷本上爬滿了紅色的標記:十月初七是小雨的生日,想要一本皮皮魯的童話書;每月二十八日小田的母親工廠放月假,要借手機打電話;馬上到元旦節,和孩子們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晚會;縣里要舉辦文藝匯演,山里的孩子也想去見見世面,我要組織他們排演歌劇《洪湖赤衛隊》。山村學校工作很苦,但王素玲卻放棄了很多次調去其他學校的機會,選擇留在了這里,而這一留,就是十個年頭,把自己變成了一根守護學校的翠竹。"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學生心中播撒愛的種子,學生同樣也用愛來回饋。每年教師節,王素玲老師都會收到一句句真摯的問候。她曾任教山村學校的學生,在她的鼓勵支持下有的考入了師范學校,大學畢業后也選擇回到山村學校任教,并特意發信息給王素玲老師:"謝謝您!長大后我們就成了您!"
捧著一顆心來,溫暖孩子一生
"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王素玲始終捧著一顆真誠的仁愛之心,用愛去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2012年,王素玲來到當時衡陽市的華新小學任教,并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學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拆遷安置村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弟,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王素玲現在還記得,一年級的小陽字寫得歪歪扭扭,作業本總像被風吹皺的湖面,他的父母很焦慮,孩子也很自卑。王素玲通過和小陽談心,發現他不是不想寫好,而是手指的協調能力發育得比其他孩子遲一點,手對筆的控制做不到那么精準。發現問題后,王素玲把孩子冰涼的小手包進掌心:"咱們讓筆尖跳舞好不好?"小陽的食指關節在顫抖,鉛筆在田字格上劃出蚯蚓般的痕跡。王素玲老師把批改標準換成"星星積分":橫平豎直得一顆星,部首站穩得兩顆星。當小陽的作業本第一次貼滿五角星時,整個教室都在為他鼓掌。二年級的一天,小陽忽然把作業本舉到王素玲老師眼前——工整的楷書像列隊的士兵,原來那些在臺燈下反復摹寫的夜晚,那雙被老師焐熱的小手,早已把星光揉進了墨痕里。只要哪里有需要,王素玲就扎根到哪里。2023年8月,王素玲作為骨干教師被選調到新建的陽光小學。無論是班級文化創建,還是讓首批入校的學生適應新生活,王素玲都是全心投入,激情滿滿,她用細心和愛心讓新學校充滿溫情,讓孩子們快樂地融入新集體。
深耕一片沃土,創新教學教研
王素玲知道,作為一名教師,光有責任心和愛是不夠的,更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在教學上,她始終堅持既學習先進理念,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鄉村中學的歲月里,雖然學校設施設備條件簡陋,但王素玲始終相信最好的教室在天地之間,當城里學校用多媒體展示《春》的時候,她和學生正在油菜花田里尋找朱自清筆下的"趕趟兒"。農村學校的孩子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王素玲創新開展一對一、點對點輔導,從易到難,分層教學,大幅提升了學生的合格率和優秀率。在華新小學和陽光小學,創新組織圖書漂流、寫作、朗讀者等特色教學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教二十多年,王素玲一直是一名默默耕耘在教學第一線的普通教師,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和成就,但在這場充滿溫情的守望中,王素玲甘愿以自己的平凡去成就孩子們的不平凡,并作為自己堅守一生的信念。
人物名片
王素玲,女,衡陽市蒸湘區陽光小學高級教師,衡陽市優秀人才、衡陽市中小學教師專家庫成員、衡陽高新區小學語文講座專家。先后十余次被學校、鄉鎮、縣區評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教學之星""先進教育工作者"。2024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