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財政重點工作情況
全市財政部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落實市人大審議意見,狠抓財政管理和政策落實,全力防范化解各項風險,切實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全市財政事業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
1.服務發展激活力。全力支持實施“制造立市、文旅興城”發展戰略,牽頭制定打好經濟增長主動仗22條舉措,市本級兌現惠企資金3.88億元,助力經濟恢復發展;落實減稅退稅降費20.12億元,減免獎補項目報建規費0.74億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1141戶在保小微企業提供融資貸款擔保19.9億元,減免擔保費0.23億元,為32家中標企業提供政府采購合同融資2.47億元,出資1億元設立市財融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轉貸難、成本高”等難題;統籌財政資金及財政監管資金存放86億元,撬動銀行資金投向市場主體;發放購房補貼1億元,促進房地產業發展;發揮產業基金招商作用,投資豐宜科技,引進企業供應鏈中心和華南零售中心;支持舉辦市旅發會、數字消費節、衡陽汽博會、演唱會等一系列促消費活動。
2.量質并重培財源。全面落實“三高四新”財源建設工程,出臺《衡陽市稅費精誠共治實施辦法(試行)》《衡陽市財稅綜合信息數據共享管理辦法》等制度,激發市直部門協稅護稅、管收促收合力;強化財稅綜合信息平臺分析利用,入庫收入17億元以上;支持建設“五好”園區,園區畝均稅收增長30%;持續提升收入質量,地方稅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0.13%,較上年提高1.79個百分點;推進城區弱電管網、公共機構屋頂分布式光伏等特許經營權以及建筑材料砂石采礦權出讓,加大閑置房屋處置力度,實現資產資源盤活收益283億元;清理盤活各類沉淀資金,收回閑置、低效以及往來資金23億元,不斷提升財政保障能力。
3.保障民生兜底線。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5.02%。統籌資金2.4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69億元,支持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統籌各類資金113.84億元,助推教育事業發展,支持各學段教育工作補短板,安排規范民辦義務教育資金12.5億元,公辦義務教育學位占比達到95%;支持提升衛生健康水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89元;累計發放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和孤兒等困難群體基本生活費12.09億元,涉及困難群體22.52萬人次;統籌投入農林水資金69.7億元,發放“一卡通”惠農補貼資金32.16億元,支持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爭取政府債券及統籌自身財力,重點支持高嶺路、奇峰東路、中心城區雨污分流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生態環境治理資金17.48億元,支持生態環境修復;籌措資金4.9億元,支持改造老舊小區290個、既有住宅增設電梯527臺;統籌資金1.77億元,支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等,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支持衡陽文化藝術中心開放運行。
4.主動作為防風險。一是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牽頭制定化債方案,健全防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爭取化債試點再融資債券113.65億元,籌措資金146.89億元,確保政府債務按時還本付息;全面開展PPP項目清查整治專項行動,落實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要求。二是防范財政運行風險。全面壓實縣級“三保”主體責任,開展縣級財政預算編制事前審核、財政運行風險調研等工作,指導督促縣區打滿打足“三保”預算,新增設立縣級財政運行應急資金,確保兜牢財政“三?!钡拙€。三是推進財會監督管理。組織開展“三湘護農”、財經秩序、會計評估、預決算公開等領域專項監督;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意見》,筑牢財務管理基礎,強化單位內部監督,確保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5.改革創新強管理。牢固樹立績效理念,進一步強化財政管理,切實做好基礎性工作,推動財政健康穩定運行。一是強化財政評審管理。出臺《衡陽市市本級財政投資評審管理辦法》,制定評審口徑規范手冊,實行“雙隨機”直播抽取造價咨詢機構,打造陽光評審平臺,完成政府投資項目評審5380個,評審金額338.3億元,審減率14.82%。二是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建立預算執行常態化監管機制,開展部門預算編制精準度評估,減少預決算偏離度。三是強化財政基礎工作建設。狠抓財政一般性和數據性基礎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財政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四是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實現部門整體和項目績效目標管理全覆蓋,對11個部門整體支出、20個重點項目支出開展重點績效評價,涉及資金118.32億元。五是強化政府采購管理。出臺《衡陽市政府采購需求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中小企業政府采購份額80%以上。六是強化數字財政建設。繼續深化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上線預算績效管理、政府購買服務、財政電子票據、工資統發、“一卡通”等模塊,逐步實現財政資金全流程監控,全市預算管理一體化考核排名全省前列。總的來看,2023年全市財政工作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財政收入增長乏力,但各類剛性支出不斷增加,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運行壓力增大,債務化解任務繁重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24年工作思路
財政部門將堅決執行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支持服務產業發展,持續強化財政管理,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確保完成各項工作目標。
(一)突出產業發展,夯實財源稅源基礎。圍繞“制造立市、文旅興城”發展戰略定位,聚焦“一核兩電三色四新”十大主導產業,支持建設現代產業強市。嚴格落實國家稅費支持政策,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進財政惠企資金精準直達,支持引導14條產業鏈原地倍增、延鏈補鏈;進一步發揮融資擔保、產業基金、財政性存款、政府采購貸等財政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銀行機構、社會資本投向實體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支持精準招商、延鏈招商,促進產業集群融合發展;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專項債券、預算內投資等各項資金,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以承辦第三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全力支持文旅招商、基礎設施改造等,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突出以人為本,改善增進民生福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充分利用各項就業政策,科學管理就業專項資金,統籌運用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企業穩崗擴崗,幫助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支持落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保障糧食生產穩產保供,提升財政支農效益;進一步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完善城(園)區義務教育新建學校經費補助機制,支持推動教育強市;著力提高人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支持打造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老舊小區改造、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民生政策,推進中心城區“三縱三橫”道路提質改造,支持做好黑臭水體治理、環保問題整改等工作,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三)突出風險防控,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嚴格落實國、省關于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要求,切實扛起財會監督主體責任,推進實施財會監督“123”行動,三年實現部門內部監督全覆蓋;壓實縣級“三保”主體責任,強化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嚴防縣區財政“三保”風險;健全地方債務風險防控機制,按時保量完成化債任務,確保不發生債務違約事件;支持實施平臺公司經營性資產倍增,推進平臺公司轉型發展;加強債券資金管理,加快債券項目工程進度,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打造普惠金融服務平臺,防范金融領域風險;協同做好糧食、安全生產、社會治理等領域風險防控。
(四)突出提質增效,健全財政管理機制。圍繞“三個轉變、六個要管”的理念,不斷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工作。完善財政投資評審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提升評審工作效率;繼續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強化資金統籌,嚴控預算追加,嚴格預算執行,減少預決算偏離度;提高預算績效管理質量,抓細抓實重點績效評價工作;深入推進數字財政建設,強化財政大數據應用,實現財政資金去向全過程跟蹤、財政數據全流程匯聚和全要素分析;持續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推進非標項目電子開評標,維護公平公正競爭秩序;持續推進財政干部作風建設,嚴格落實限時辦結和非接觸式辦公制度,提升財政服務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