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財政重點工作情況
全市財政部門努力抓好增收節支,持續深化財政改革,不斷提升理財水平,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項工作任務。
1.全面助力“六穩”“六保”。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力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一是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投入專項資金6.65億元,用于疫情防控;市本級設立企業解困資金2.03億元,4月底前全部撥付到位,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二是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市新增減稅10億元,減免社會保險費8.48億元,減免項目報建規費0.93億元,減免承租國有資產經營用房租金0.63億元;安排購房契稅補貼1.8億元,支持企業緩繳項目報建規費1.5億元。三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安排資金8.66億元,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等;安排企業貸款貼息資金1.28億元,惠及城區401家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3.73億元擔保融資服務,減免擔保費473萬元,緩解企業融資難題。四是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安排航線補貼、鐵路口岸建設、綜保區項目補貼等資金5.2億元,中歐班列順利開通。五是助推就業創業。統籌安排就業補助資金2.84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36億元,新增城鎮就業6.14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89萬人。六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安排糧食發展資金1.28億元,穩定糧食產量,保障市場供應。七是支持保基層運轉。爭取上級各類專項資金416億元,增長10.31%,提升地方財力保障水平;安排專項資金20.18億元,緩解縣級財政支出壓力;健全縣級“三保”工作機制,開展縣級預算編制審核試點工作,動態監控各地庫款余額,兜牢“三保”底線。八是提升財政收入質量。健全協稅護稅機制,突出綜合治稅、信息管稅、以票控稅,全市稅收占比穩步提升。
2.全面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優化支出結構,確保民生投入穩定增長,全市民生支出42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72.97%。一是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支出99.28億元,15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1.7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超大班額全部清零;安排資金9.35億元,加快推進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建設。二是強化民生政策兜底。安排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和流浪乞討等困難群眾救助資金8.95億元,城區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統籌投入退役士兵社保接續資金0.67億元,惠及2.39萬人。三是推進健康衡陽建設。統籌安排資金36.88億元,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5元;籌集資金5.3億元,支持市中心醫院、市兒童醫院、市公共衛生中心業務樓建設,增強醫療服務保障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四是落實惠民惠農政策。通過“一卡通”發放惠民惠農補貼32.75億元。五是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專項扶貧資金9.54億元,落實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等政策資金16.15億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3.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綠色發展和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助力建設最美地級市。一是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投入15.32億元,持續治理和改善大氣、土壤、水質,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安排中心城區雨污分流項目資金4億元、退捕禁捕補償資金1.37億元、禁食野生動物養殖主體退出補償資金0.22億元,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市區安排創衛專項經費3.17億元,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二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安排農林水資金34.4億元,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道路和水利等政策落實;安排油茶產業、農業產業化資金3.59億元,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三是推進安居工程建設。統籌安排資金7.94億元,推動改造老舊小區208個、棚戶區1.24萬套。四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繼續支持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免費開放;保障“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項目建設資金需求,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4.全面提升理財水平。積極圍繞規范有效、公開透明的財政管理目標,不斷深化財政重點領域改革。一是強化預算管理工作。貫徹落實真正過“緊日子”思想,市本級年初“三公”經費預算壓減10%;推進存量資金回收工作常態化,盤活財政存量資金3.48億元。二是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建立政府債務和隱性債務監測預警機制,控制新增債務規模;籌措償債資金22.98億元,確保及時足額償還到期政府債務本息;化解隱性債務52.78億元,完成化債目標;支持常寧市爭取財政部成建制縣化解債務試點債券資金33億元。三是注重預算績效管理。積極開展多層次績效評價,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對市本級23個項目和單位開展重點績效評價。四是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實現全市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全覆蓋,繼續推進網上審核,強化財政授權支付監管。五是推進政府采購“放管服”改革。強化采購人主體責任,提高政府采購限額和公開招標數額標準,推進政府采購電子賣場建設,規范限額標準以下政府采購行為,完成政府采購46.6億元,節支率7.16%。六是強化財政投資評審工作。完成政府投資項目評審6707個,評審金額346.19億元,審定金額293.35億元,審減率15.26%。七是打造“陽光財政”。按要求及時公開預決算,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工作,支持市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平臺建設,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2020年全市財政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如財政收支矛盾加劇,縣級“三保”壓力增大,預算編制有待進一步細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有待加強,防范化解債務風險任務依然艱巨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21年工作思路
1.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堅決落實各類減稅降費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消費潛力;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做大做強14條優勢產業鏈;充分發揮產業基金資本招商和融資擔保引導作用,促進優質項目落戶衡陽,支持實施領軍企業“上市工程”;繼續推進鐵路口岸建設,保障中歐班列運行,打造內陸口岸樞紐城市;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保障能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繼續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成果,深入推進湘江流域保護與治理,支持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強財源稅源培植,提高財政收入質量。
2.健全民生投入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加大民生事業投入力度。健全低保標準正常調整機制,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線;全面落實職業培訓、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不斷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重大疫情救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和全科醫生培訓制度,支持公立醫院做大做強,提升健康衡陽品質;完善職業教育投入機制,培養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鞏固義務教育大班額化解成果,支持新建、改擴建公辦學校,推動學前教育提質擴面,增加優質學位,發展優質教育;支持實施文化體育設施免費開放、電影惠民等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高文化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不斷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3.防范財政運行風險。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系,妥善處理好促發展和防風險關系,穩妥有序化解存量債務;加強債務風險源頭管控,建立完善償債應急防控機制;繼續精簡整合平臺公司,加強對平臺公司資產、收入、利潤等指標考核,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債務風險底線。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壓實縣級“三保”主體責任,強化縣級預算編制審核,實時監控縣級財政收支運行狀況、庫款保障水平,堅決防范縣級“三保”風險。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約束,嚴控新增支出;繼續加強財政資金統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對外借款清理回收力度,提升重點領域支出保障能力;規范推進預決算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認真落實審計整改意見,強化監督檢查,嚴肅財經紀律。
4.推進財政改革創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提高預算編制科學性、精準性,建立項目入庫評審和項目滾動管理機制;深入推進預算績效評價管理工作,健全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掛鉤機制;認真研究中央、省出臺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政策,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快推進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分配使用監督管理機制;規范推進實施PPP項目;穩步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繼續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強化政府采購監管力度;不斷完善財政投資評審機制,提升評審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