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市財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財政收入保增長、財政支出保民生、財政改革保利益、財政管理保高效”的奮斗目標,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財政運行呈現平穩發展態勢,較好地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一、2018年財政收收支預計情況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初預算安排264.61億元,增長5%。其中,地方收入安排164.82億元,增長3%;上劃中央收入安排80.61億元,增長8.65%;上劃省收入安排19.18億元,增長7.77%。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404.56億元(不含上級專項追加支出),增長2%。
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安排100.45億元,增長5%。其中,地方收入安排56.05億元,增長3%;上劃中央收入安排36.78億元,增長7.82%;上劃省收入安排7.62億元,增長6.77%。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90.92億元(不含上級專項追加支出),增長2 %。
二、2018年主要工作進展情況
(一)全力以赴抓好收入。今年以來,全市財政收入面臨結構性減收增多,壓減非稅收入等諸多不利因素,“穩增長”壓力大。我局始終以組織收入為中心,以均衡入庫為重點,以提高收入質量為核心,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財稅征管機制,及時分解下達收入目標,加強收入調度,開展稅收調研,深化綜合治稅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機構改革契機,進一步增強與稅務部門的征管合力。
(二)優化環境促進發展。按照李克強總理在湘考察提出“爭當承接產業轉移‘領頭雁’”的要求,準確把握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一是貫徹執行各項清稅降費政策。嚴格落實增值稅稅率下調,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上調,個人所得稅改革等各類減稅降費政策。對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進行清理和規范,并匯總制作涉企收費清單并定期向社會公布。2018年,全市涉企的行政事業性收入和專項收入較2017年減少43.4億元,其中:市本級較2017年減少2465萬元,經濟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18年,安排招商引資工作經費近1000萬元,重點保障了“北上廣(深港澳)入湘投資對接”“2018湖南—長三角經貿合作洽談周”“2018衡洲經濟發展論壇”等重大招商投資推介活動,簽約項目120余個,引進500強戰略投資項目20個,總引資額達1100余億元,支撐和拉動我市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支持園區建設。安排3.69億元用于衡山科學城工業博物館、基礎設施及平臺建設,努力把衡山科學城建設成為湖南科技創新“硅谷”、華南地區科技創新的新標桿,吸引更多的優質項目、先進技術等創新資源“扎堆”落戶,加速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科技研發創新和成果交易中心。四是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按照《衡陽市人民政府市工業經濟“穩增長、促轉型”的意見(試行)》文件,將金杯電工、恒飛電纜等企業產品優先納入政府采購試點目錄。對納入政府采購試點目錄的企業和產品,享受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取消履約保證金、驗收合格后不再預留10%的質保金等優惠政策,支持我市本地優質產品推廣使用,擴大企業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五是支持人才引進工作。按照“渠道不變、管理不亂、集中投入、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各類人才發展資金,安排1億元的財政資金,對我市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緊缺拔尖人才、青年人才和名家名匠給予專項補貼,引導各界精英、科技創新等優秀人才參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活動,為加快衡陽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三)支持實體培植財源。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政府就沒有穩定的財源,財政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一是加大支持企業力度。安排科技、產學研、科技創新資金4500萬元支持我市企業科技創新,從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產業研合作、技術創新等方面激發我市企業活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兌現特變電工、金杯電纜及燕京啤酒等重點企業各類優惠政策2500萬元,減輕企業負擔。二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安排中小企業專項資金2000萬元,鼓勵企業轉型升級,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重點支持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設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平臺建設,加強中小企業孵育,做強一批優勢產業、提升一批傳統產業,帶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三是緩解企業融資難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發揮好金融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出臺了《2018年衡陽市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補償管理辦法》《市本級小微企業創業貸款財政貼息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鼓勵小微企業促進和穩定就業,減輕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四是用好產業發展基金。與湖南財信金控簽署了衡陽市產業投資基金母基金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發起設立規模30億元的衡陽市母基金,母基金管理機構湖南財信金控分別與啟迪科服和天圖資本簽署了衡陽市產業投資基金子基金發起人協議及項目投資框架協議等,擬發起設立8億元的“啟新和康健康產業基金”與10億元的“現代農業及消費品創新產業基金”,主要支持“中國制造2025”、有色金屬加工和鹽鹵化工、文化旅游、現代農業、電子信息和文化創意、重大軍民融合等領域。五是促進外貿向好發展。安排外貿出口補助資金及增量獎勵資金,兌現財政支持政策,支持加工貿易“破零倍增”、鼓勵產業集群發展做大做強,推動大通關建設,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不斷促進通關便利化。全年預計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29.54億美元,總量居全省第二、增量居全省第三。六是積極爭資爭項。組織企業做好2018年度制造強省、工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移動互聯網、科技專項、安全隱患等項目申報工作,預計到位制造強省、工業轉型升級、安全隱患治理等項目資金2.17億元。
(四)民生保障務實增效。堅持為民聚財、為民理財,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嚴控一般支出,集中財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一是支持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構建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探索建立學前教育監督檢查和考核獎勵機制,讓“資金額度”與“辦園水平”緊密掛鉤,打破“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天平,強化績效管理理念。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對寄宿制學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的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對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規模較小的學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落實養老保險待遇提標政策,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十四連調”,市本級企業職工人均退休工資達到2538元/月。城市低保標準由420元/月提高到480元/月,農村低保由260元/月提高到縣市320元/月、城區480元/月,在城區范圍內實現了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繼續為低保對象購買補充醫療保險,保費標準從每人每年90元提高到150元。特困供養救助對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實行全額資住,其他城鄉低保對象予以定額資助。城區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實現兩線合一,均明確為每月60元/人,其他縣市則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均不低于55元/人。三是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市本級撥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4.04億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從每年每人50元提高到55元。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構建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就醫格局,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按政策對公立醫院予以補助。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支持全科醫生和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切實調動基層醫務人員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的積極性。四是保障省十三運會開展。認真履行經費籌措、預算編審、財務管理等職責,在籌資金、定規矩、核預算、強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主動與省財政廳對接省運會經費事宜,爭取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700萬元,省級財政撥付省運會辦賽補助3710萬元。研究出臺了《省十三運會省十屆殘運會衡陽籌備委員會財務管理制度》,內容涵蓋經費預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財產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方面,嚴格控制支出范圍和標準,有力保障了本屆運動會安全、有序、高效進行。五是大力推進精準扶貧。市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億元,同時督促12個縣市區按50%的增幅安排扶貧資金,市縣兩級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3億元,比2017年增加1.66億元,增長63%。為加快資金撥付,加大扶貧資金調度力度,對縣市區扶貧資金撥付進度定期通報,督促各縣市區扶貧資金撥付率在12月初達到90%以上,嚴禁資金趴賬。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深入查擺我市扶貧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滯留閑置、資金使用及項目管理不規范等突出問題,著力抓好問題整改落實。嚴格落實扶貧資金公開公示制度,全市扶貧資金按要求及時進行公開公示。六是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合耕地地力補貼資金、產糧大縣獎補資金等相關涉農資金,市本級安排1000萬元糧食生產發展資金,引導“優惠農擔-糧食貸”等信貸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對糧食生產投入。市本級安排1億元、7個油茶項目縣市安排1.2億元油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油茶產業、產業扶貧、基金運作、科技創新等工作。安排茶葉產業發展資金2000萬元,支持全市茶葉產業建設,爭創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安排3300萬元農業產業發展資金,著力打造“三黃兩茶”、城區蔬菜、農業示范園區等特色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等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近1億元建設資金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五)財稅改革蹄疾步穩。一是預算執行防范風險。按照“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原則,對縣市區“三保”支出、政府性債務以及財政收入開展財政專項督查。設立縣市區國庫存量余額預警線,按照縣市區月均應發工資測算數的1.1倍劃定每月國庫存款余額警戒線,對縣市區每月底的國庫存款余額進行監控。二是全面清理財政往來資金。開展財政對外借款清理工作,制定詳細的清理方案,采取分類處置的方式,全面清理回收財政對外借款。全年預計收回對外借款44.58億元,占全市對外借款比例的24.88%。同時進一步規范借款程序,嚴格審批手續,控制新增往來。四是加強財政專戶管理。繼續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全面開展財政專戶清理,督促縣市區加大財政專戶清理整頓力度;加強預算單位銀行賬戶審批、備案管理工作,加大對預算單位銀行賬戶清理力度,從嚴控制預算單位銀行賬戶數量。五是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按照既定的改革時間表,倒排時間、倒擠任務、落實責任,加強督促協調,市本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系統已如期高質上線,涉及6家代理銀行的78家網點,306家市直單位,以及預算內、財政專戶管理和財政代管資金等實現了電子化全覆蓋。六是推進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改革。按照“先市級再縣市區、先試點再全面”的推進步驟,從公辦學校教育收費入手,基本實現了市直學校電子化繳費的普及,實現了市直公辦學校非稅收入全流程在線管理,初步構建了“即時征繳、信息共享、公開透明”的非稅收入征繳服務平臺。
(六)財政管理防控并舉。一是加強地方債務管理。成立市政府性債務管理小組及辦公室,從財政、發改、國土、國資、金融辦、審計以及平臺公司抽調業務骨干,充實了工作力量。編制債務結構表,對債務底數、還本付息時間、債務風險系數一清二楚,制定詳細的償債計劃。根據資產、負債、承擔任務、擁有資源等情況,制定平臺公司整合方案,進行分類處置,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加快推進平臺公司轉型發展。推進來雁新城股份制改造,通過出讓53億元來雁公司股權與華僑城合作,一次性化解公司所有84.03億元債務。按照“停、緩、調、撤”要求,壓減一批有可能增加政府性債務規模的投資項目,擬停建項目60個、緩建項目8個、調減規模項目28個。構建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應急以及問責機制。建立應急準備金,在保證資金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從平臺公司處置土地收入中按10%的比例提取,當平臺公司出現還本付息困難時,由市債務辦審核后提出資金使用方案報債務領導小組審批使用。二是推進“互聯網+監督”工作。及時與資金管理、使用部門溝通銜接,確保“互聯網+監督”平臺民生資金及時、準確公開數據,當前我市共錄入民生資金項目數993條,項目金額13.95億元,利用平臺數據比對,發現疑似違規民生資金問題線索2729條,涉及金額278.5萬元,追繳資金87.02萬元。三是嚴格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組織所有市直部門預算單位申報2018年預算績效目標,對績效目標申報的內容、要求、程序、批復與應用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對2017年度市級財政體育彩票公益金、協輔警經費、三清三建等8項財政專項資金進行第三方重點評價。積極探索預算績效運行監控,要求市本級所有預算單位都要對2018年度財政專項資金200萬以上的項目進行自行監控,同時選取了知識產權保護、自主和獎勵專項、園林支出項目進行財政重點監控。四是強化財政監督職能。把嚴肅財經紀律作為規范財政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認真開展財政監督檢查工作,完成了人社系統、教育部門等單位“四個專項”檢查工作,實現了對12個縣市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專項檢查全覆蓋。五是嚴格投資評審。堅持“客觀、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努力踐行“不唯增、不唯減、只唯實”的評審理念,有效地節省了財政資金,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截至2018年10月19日共出具評審報告658份,評審資金總額86.81億元,審定金額68.22億元,審減率21.41%,為政府節約建設資金18.59億元。
(七)提升素質壯大隊伍。加強財政自身建設,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是新時代財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創建學習型機關。以抓學習、強素質為著力點,以時事政治、財政業務、財經法規為主要內容,在鼓勵提倡自學的同時,繼續抓好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財政干部培訓工作。今年以來已選派兩批次干部進行封閉式學習一星期,全面提升干部綜合素質。通過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財政干部職工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二是爭創一流工作業績。把從嚴管理干部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局黨組會時刻給黨員干部念念“緊箍咒”,始終提醒黨員干部職工要保持清醒頭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召開全局表彰大會,對2017年度全局先進集體、優秀個人、最具執行力黨務干部、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學員等進行表彰,樹立標桿,確定導向,進一步激發了全局干部職工愛崗敬業、銳意進取精神,爭創一流的工作業績,推動財政工作高質量發展。三是打造高素質干部隊伍。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大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契機,樹立服務中心、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思想,弘揚“立即行動、馬上就辦”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以只爭朝夕的干事精神,提高辦事效率,減少外來辦事人員來回跑的次數,努力塑造一支作風優良、勤政理財、高效服務的財政干部隊伍。四是推進機關作風建設。今年2月份,圍繞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市委巡察第二組對我局開展巡察,歷時兩個多月,切診把脈,提出了3個方面33個問題的意見建議,我局以巡察整改為契機,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修訂完善工作制度,加強項目實施監督管理,規范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干部監督管理等工作機制,從源頭上推動機關作風建設,以巡察整改的實效推動財政事業發展。
三、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全市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做優做強財政“蛋糕”,在支持實體培植財源上再發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再作為,在打贏“三大攻堅戰”上再推進,在現代財政制度建設上再突破,為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爭當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領頭雁”的奮斗目標提供財力保障。
1.以增收節支為抓手,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提升財政服務發展能力。一是大力組織收入。做好宏觀經濟形勢和財源稅源的分析研究,切實加強房地產業、建筑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重點行業企業的調查研究,及時了解稅源增減變動情況。充分利用綜合治稅平臺,強化收入運行監測管理,整合多部門數據資源,深入挖掘深層次信息,為協稅護稅工作提供重要支撐。二是科學安排各項支出。以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為目標,繼續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科學合理分配財力,提高支出精準度。深入貫徹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各項規定,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三是支持振興實體經濟。繼續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稅降費工作,根據國家清理規范基金和收費的要求,對取消、調整和規范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及時公開收費目錄清單,按要求落實到位。2018年已吸引一大批客商進駐,站在確保衡陽利益的情況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服務推動簽約項目早開工、早投產和形成稅收,確保優秀企業留得住,發展快。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采取產業基金引導、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科技創新項目落戶,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自主創新,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企業發展,培育壯大新興財源。
2.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現代財政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繼續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加強財政專戶清理、預算單位賬戶管理。加大往來清理,嚴格控制新增借款。全面推進市轄區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繼續督促單位提高公務卡結算資金量。提升預算績效管理,逐步擴大績效評價范圍,努力建立評價結果與反饋整改、預算安排相結合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督促各縣市區抓好財政收入、化解債務風險、落實“三保”支出三項工作力度,進一步掌握各縣市區的真實情況,及時發現、分析和解決三項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縣市區經濟平穩增長。強化財政投資評審,修訂《衡陽市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工程變更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試行兩年即將到期,結合試行期遇到的問題及法律法規的調整,著手該辦法的修訂,提高評審質量,提升評審工作效率。
3.以聚焦富民為目標,持之以恒保障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大力支持富民增收,精準把握重點投向,切實提高群眾普惠性和獲得感。一是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力度,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支持市第二幼兒園建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足額安排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繼續落實國家、省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措施;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落實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職業教育各項學生資助政策,支持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探索研究學前教育農村兒童資助政策。繼續貫徹落實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幫扶力度,落實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按照國家部署整合現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二是大力實施社保惠民。強化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管理,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督促全面推行以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充分發揮醫保的控費和引導作用。支持實施農村適齡婦女“兩癌”免費檢查、孕產婦產前篩查及塵肺病農民工救治救助。做好計劃生育與公共衛生項目的銜接,不斷優化和調整支出結構,確保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特別扶助等支出需要,重點關注計劃生育失獨、傷殘家庭訴求。建立健全食品藥品監管長效機制,支持提升食品藥品監管能力。三是支持推進生態環境優化。認真落實“三清三建”專項行動,做好資金保障,穩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支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實施方案,統籌整合省級財政一事一議、村莊綠化、農村公路提檔升級、農村環境整治等資金,用于美麗鄉村道路修補、路肩整理、綠化亮化、村容村貌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
4.以風險防控為核心,不斷提升財政運行效率。立足源頭管理,積極探索在推進預算績效、債務防范、財政監督等工作中的新機制、新方法,推動財政管理更加規范高效。一是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進一步強化績效目標審核,完善績效指標體系。加強績效全過程跟蹤和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提升評價結果與部門預算安排的聯動性。二是加強地方債務管理。繼續控制新增債務,確保債務余額只減不增,從嚴控制政府項目,積極推行合法合規的PPP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投資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決杜絕違法違規舉借或以PPP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變相融資舉債的行為。對到期的債務本息,按照時間節點,一筆一筆落實資金來源,確保債務資金鏈條不斷裂,確保不出現債務違約事件。三是完善“大監督”體系。全面推進財政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組織架構,結合實際制定內部控制基本制度和相關財政運行風險控制辦法,切實強化財政業務管理工作流程控制,防范和化解財政運行風險。加快推動財政監督工作轉型,推動內部監督工作由單純監督檢查型向檢查控制型轉變,積極推進財政監督與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事后監督與事前、事中監督相結合的內部監督常態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