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市人防辦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六中全會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中央、省、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配強隊伍,真抓實干,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在石鼓區角山鄉利民村打響了2017年精準扶貧工作的“
攻堅戰”。
石鼓區角山鄉利民村位于衡陽市石鼓區北部,2016年3月由原蓮花壙村與銀杯村合并組成,區位優勢突出,自然環境較好,懷邵衡鐵路穿村而過,衡陽北站選址于該村附近,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全村管轄21個村民小組,614戶,2508人。其中,貧困戶86戶,貧困人員218人,五保戶11戶,殘疾人61人。村域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2439畝,林地3606畝,水面1058畝(小二型水庫2座、水塘242口、河溝水渠8400米)。該村于2014年定為貧困村。經過市人防辦駐村扶貧工作隊日以繼夜的扎根幫扶,村里的道路、綠化、路燈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部活動中心、水利灌溉工程、村民安全飲水工程得到了進一步改造。2014年實現脫貧6戶15人,占總貧困人口的6.8%;2015年實現脫貧24戶66人,占總貧困人口的29.8%;2016年底,全部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3500元以上,除2017年新增1戶外,已實現全部脫貧。
——強化組織領導。市人防辦成立了黨組書記、主任劉檢元任組長,調研員(原紀檢組長)伍傳松任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并成立了駐村扶貧工作隊,明確了3名專職隊員。2017年來,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扎根利民村,走村串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田間地頭和貧困戶家中,訪貧問計,訪困問需,走訪500余人次,解決實際困難及矛盾45起。市人防辦全體幫扶責任人分8批次深入走訪慰問一對一幫扶貧困戶,送上慰問金50000元。
——狠抓群眾思想轉變。圍繞扶貧工作“六個一”要求,市人防辦幫扶責任人平時采取與群眾座談,拉家常、走訪的方式,了解群眾的需求,并著力轉化干部群眾滯后的思想觀念。集體座談7次,走訪群眾89戶,237次。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宣傳黨的“三農”政策,與村干部廣泛進行交流,提高思想認識,改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讓群眾從中感悟到各級政府的關懷,全年發放惠民政策宣傳單2000多份,組織群眾集中學習4次。利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根據要求,組織全村60多名黨員上了黨課,學習傳達了十八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了扶貧知識、解讀換屆選舉紀律和注意事項。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扶貧村基本隊伍、基本陣地、基本載體、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設,為扶貧村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認真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充分發揮貧困黨員干部在率先發展、帶頭致富、帶領致富、促進和諧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駐點村發展的整體合力,例如,村支書就是養豬能手;切實加強村支兩委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配合村支兩委班子健全完善民兵營、共青團、婦代會、治保會等組織,做到各項工作有人抓、抓到位、抓落實,在區鄉檢查評比中,多次獲得表彰;指導村支部發展新黨員2名,預備黨員轉正1名,同時積極培養村級后備干部;建立管理規范、功能齊備的黨員活動室和村民活動場所,做到有標牌、黨旗、遠程教育設備、宣傳欄;建立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四議兩公開”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
——夯實精準扶貧基礎工作。根據扶貧工作的要求,進一步開展對貧困人口細致篩選、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按戶施策,動態管理等工作。切實做好入戶調查登記,表冊填報,結對幫扶、政策解釋、矛盾化解,夯實基礎,助推發展等工作。按照“一會三評三公示”的辦法,先召開村民大會評議,張榜公示,在此基礎上,召開黨員、干部、村民代表會議復議,再次張榜公示,群眾無異議后,上報鄉政府審查。最后確定建卡貧困戶,剔出了不符合條件人員。在開展“回頭看”活動中,集中召開村民大會,講解政策,并對已確定的建卡貧困戶再次復議并張榜公示,清理“四類人員”。對在公示中反映出的15個問題,進行入戶調查,走訪農戶64戶。最后村民代表、黨員、干部集中評審,通過三輪的調查、評議,基本做到了精準識別貧困戶和清理四類人員,本次上報清理的四類人員30戶,實際清理4戶。為貧困戶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將貧困戶譚幫江的精神病女兒譚金鳳送精神病院治療,將貧困戶朱三定納入五保戶,幫助因病住院病人黃富新等人落實醫保政策。
——制定扶貧工作方案。通過反復深入農戶座談,真實了解村民意愿,通過多次召開村民議事會,聯系村情、立足村情,結合建卡貧困戶的現狀。制定了分類扶貧規劃,產業扶貧42戶,危房改造5戶,醫療救助52戶,教育扶貧14戶,兜底扶貧10戶,生態補償3戶,其他54戶。制定了利民村2017年度發展計劃。
——統籌協調扶貧資金。全力協助市、區協調扶貧等相關涉農資金,確保資金及時調度到位。同時管好用好扶貧資金,目前已到位扶貧資金25萬元,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爭取35萬元,對村級公路、水利、路燈、垃圾站等項目進行了規劃建設。
——實施項目扶貧。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擺在突出位置,認真協助村支兩委組織實施便民服務中心、水、路、環境改善。啟動了進村道路建設,納入今年扶貧重點,計劃由建設單位先墊資建設,再積極爭取縣鄉公路資金和有關部門支持,改造拉直村級公路1.1公里,擴寬硬化村級公路1.6公里,破除進出不便和制約發展瓶頸。引進了養老院項目。利用原銀杯村活動中心出租,辦起了養老院,每年為村財政創收3萬元。
——培植主導產業。按照“產業到村、扶持到戶”原則,把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扶持的重點,加大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以產業化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協助村里流轉土地480多畝,種植蓮藕和苗木,生豬大戶出欄1000頭以上、烏雞出欄近10000只,同時大力發展大棚種植,解決了30多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脫貧。啟動300多畝水面的利民水庫招商引資開發利用建設。積極推介利民水庫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近城區的區位優勢, 計劃打造一個休閑觀光和生態農業的綜合基地項目。打造千畝蓮花基地----山水蓮花項目。目前該項目已于11月2日正式與利民村簽約,項目惠及8個村民小組,流轉土地1300畝,每年為村集體增收6萬元。
——協助區鄉和村支兩委同步發展社會事業。實施廣播電視通和社會扶貧網工程,每家每戶都能收看電視節目,每戶貧困戶都能上社會扶貧網,及時了解黨的扶貧政策;搞好村級文藝隊伍建設,村廣場舞隊伍按時開展活動;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實行計劃生育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努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宣傳教育和普法宣傳,增加群眾法治觀念和道德規范,抓好社會綜合治理,積極開展群防群治,妥善處理多種社會矛盾,努力創造農村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協助村支兩委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全年沒有出現大的鄰里糾紛和治安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