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場監管局的正確領導下,衡陽市市場監管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徹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服從于、服務于全市中心大局工作;干部職工保持攻堅克難的銳氣,爭先創優的勇氣,廉潔奉公的正氣,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多項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位居前列。其中,市場主體和企業總數均躍升至全省第二,《湖南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衡陽市場主體情況;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均位居全省第三,增速居全省一類地區第一;建衡實業公司榮獲省長質量獎,傳奇旅游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終期評估,湖南省油茶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并通過驗收;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和市場掃黑除惡工作均形成了“衡陽經驗”,先后兩次作為全國唯一的地級市場監管局,在全國性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食品、藥品、特種設備、重點工業產品等領域的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全市未發生較大的質量安全事故。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場準入更加高效便捷。推進了“證照分離”“一件事一次辦”“三集中三到位”等商事制度改革,
進一步放寬了市場準入條件,簡化了行政審批流程,提升了辦證服務效率。一是堅持“放權+委托”,辦證服務的端口更多。新設注冊資本為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企業可選擇在城區市場監管部門注冊登記,到縣市區局辦證無注冊資本限制,實現證照“屬地辦”“就近辦”。委托銀行網點“幫辦”,鼓勵社會中介機構“代辦”證照。二是堅持“信任+包容”,前置條件的限制更少。推行住所承諾制,無須居委會出具住改商證明。對200多個特定事項實行“容缺受理”,當事人口頭申請即可先辦證,后補材料;精簡許可申報材料27項。籌建許可取消了現場勘驗環節,告知承諾即可。三是堅持“對口+統籌”,審評認證的時限更短。行政許可實行審、核分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現場核查專家庫,對口開展相關領域的審評認證,統一調配人員、經費、車輛,統籌安排評審任務,做到全市系統“一盤棋”,行政審批時限壓縮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以下,特種設備使用登記由法定15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四是堅持“網絡+集中”,辦事服務的效率更高。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積極對接全省企業數據平臺,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打破行政審批“信息孤島”,全程電子化辦證率接近90%,220個“一件事一次辦”事項向窗口集中。截至11月底,全市市場主體達37.49萬戶,同比增長13.1%;企業7.84萬戶,同比增長17.53%,市場主體總量和企業總數均位列全省第二。
(二)推進質量強市建設,市場品牌更加內涵豐富。強化了計量、標準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質量技術工作,積極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以“質量強市”建設推進了現代產業強市建設。
一是質量技術的底子更實。全年共檢定了計量器具13萬臺件,校準計量器具7000臺件,為196個單位2865臺件強制計量器具辦理了備案,新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項;累計檢查的認證活動(事中)58次,涉及獲證組織32家,認證機構26家,認證審核員134人次;全市相關企事業單位起草國家、行業標準12項,自我聲明公開的企業標準至少達14項;檢驗檢測能力不斷提升,取得了“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資質,為市場監管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二是質量為民的面子更足。加強了民生領域的“一機二器三表”監管,醫療機構、加油站、水電氣、出租車等行業的計量行為更加規范,引導全市356家市場(門店)承諾“計量誠信”;免費開展強制檢定和委托檢驗,為企業節省開支1290萬元,邀請省計量檢驗檢測研究院專家為60余家眼鏡制配場所開展技術指導和現場檢測;邀請市政協委員參觀水電氣三表智慧管理系統,獲得充分肯定。三是質量發展的牌子更響。從質量建設入手,對全市45家上市后備企業和100家上市培育企業重點幫扶,20多家有限公司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傳奇旅游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了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終期評估。建衡實業公司獲得省長質量獎;華菱衡鋼、金裕環保科技、美蓓達科技、開磷涂料四家企業為第六屆市長質量獎獲獎企業。
(三)強化企業創新引領,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堅持把知識產權培育和保護作為引領企業創新的重要手段,走出了專利申請快速增長的新路子。一是試點項目引路。發動200多家企業參與了知識產權培育試點,100多家企業實現發明專利“掃零”;全市共有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6家,示范企業1家;衡南縣、常寧市申報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發揮試點單位的示范作用,營造知識產權培育和保護氛圍。二是幫扶資金開路。籌集了資金1000余萬元,對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每個資助3000元,對發明專利申請每個資助2000元,對已有發明專利每個資助年費600元,確定6家企業為知識產權重點企業保護試點,每家資助經費10萬元。三是合作平臺鋪路。聯合銀保監分局與全市28家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相關負責人進行座談,促成6家企業與銀行對接,實現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2億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積極為企業和專利中介機構牽線搭橋,與市科技局對接,強化了科技創新項目對專利申請授權的要求。四是保護措施修路。針對我市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的現狀,大力開展“雙打”行動,全市共查辦專利、商標侵權案件113起,罰沒154.3萬元,搗毀制假售假窩點4個;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3起,不斷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快保護、嚴保護、同保護的工作機制。五是督查指導趕路。針對我市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工作培訓,邀請省知識產權局的專家上門授課,以鄉鎮街道市場監管所的副所長為重點培訓對象。向縣市區(園區)政府下達考核指標,實行“月通報、季考評”,確保知識產權培育工作按計劃進行。截至目前,全市專利申請量983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587件,有效商標注冊突破了4.17萬件。
(四)加強風險隱患防控,市場消費更加安全可靠。守住了食品、藥品、特種設備、重點工業品四大領域不發生安全事故的底線。一是加強食品監管,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構建了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線,開展產地環境凈化行動,加強重金屬、農藥殘留、病原微生物風險防控。開展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整治,整改小作坊164家,城區米粉加工小作坊由18家淘汰到3家,對大米全面實施鎘含量檢測,整改大米鎘超標的生產企業48家;對白酒和食用油全面開展塑化劑檢測,及時排除風險隱患。聚焦壓片糖果、固體飲料、袋用茶、特殊醫學配方食品、加碘食鹽等重點品種;聚焦校園、農村、網絡食品等重點領域;聚焦“兩會”“兩節”“三考”等重點時段;聚焦野生蘑菇中毒、季節性食品風險等重點隱患,開展專項檢查和抽檢,杜絕了源發性、區域性、群體性食品安全風險。二是加強藥品監管,打造了安全用藥環境。
嚴格特藥和專管藥品監管,重點檢查可待因、曲馬多、芬太尼等藥物制劑和冷藏藥物,防止了藥品“流弊”行為。針對中藥飲片、藥械網上銷售、無菌和植入性醫療器械等開展專項行動,整治了藥品生產經營環節的突出問題。配合醫保局開展欺詐騙保專項整治,推動實施“兩票制”。為迎接WHO檢查,配合省局開展認證核查,通過了疫苗監管體系(NRA)驗收。收集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藥物濫用報告11978份,數量居全省第一。三是加強特種設備和重點工業品監管,兜牢了質量安全底線。開展特種設備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建立電梯應急救援平臺和氣瓶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實現了特種設備安全“零事故”。開展危化品及其容器包裝物、兒童學生用品、交通頑瘴痼疾、疫情防控產品、成品油專項整治,成效明顯。一年來,全市共抽檢食品及食用農產品2.2萬余批,不合格566批,抽檢藥械化產品493批,不合格5批;抽檢9大類重點工業產品和使用消費品共計674批,不合格17批,均按要求及時處置到位。
(五)推進綜合監管執法,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有序。把綜合執法作為市場監管的重要抓手,堅持依法依規、寬嚴相濟,不斷整頓規范市場秩序。一是源頭把關,維護了市場公平誠信。啟動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工作,梳理市直單位公文8000余件,對840份文件進行公平競爭審查,廢止13份,適用例外規定2份,清理存量文件381份。加強信用監管,企業年報率達92.91%,穩居全省前列,落實企業經營異常名錄管理和失信企業聯合懲戒制度,辦理股權凍結287起,開展“計量誠信單位”等評比活動,樹立誠信導向。二是轉變方式,推行了審慎包容監管。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完善了跨部門“一單兩庫”。根據企業信用、風險等級等情況開展分類執法,對嚴重違規和失信的企業實施100%檢查,對其他企業按照5%的比例抽查。統籌“兩反”、價監、質監、食藥監、知識產權、商糧等領域的執法,初步實現“進一家門查所有事”,其經驗做法被國家總局推介。對新興業態、小微市場主體以及企業創新實行包容監管,違法情節較輕的不予處罰。三是從嚴辦案,守住了市場法治紅線。結合市場掃黑除惡斗爭,查辦了各類案件2889起,其中,侵權假冒案件220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4個,銷毀假劣產品4.47萬批次,移交涉刑案件50起,涉黑涉惡線索24起。查辦食品藥品案件676起。搗毀傳銷窩點6個。圓滿完成長江禁漁工作。開展價格專項檢查,為17.2萬戶企業減免電費1500萬元,為1787戶企業減免氣費730萬元,清理住房抵押登記費280萬元,查處了價格違法案件21起。四是依法維權,營造了放心消費環境。暢通了市、縣、鄉鎮三級12315投訴舉報系統,實現信息大數據共享,全市全年共受理投訴舉報68646件,其中,咨詢47921件,投訴12509件,舉報8264件,為消費者直接挽回經濟損失1128萬元,回訪滿意率達97.62%。對投訴較多的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對商場超市、美容美發、餐飲、健身、洗車等行業的預付消費行為進行了集中整治,共檢查商戶門店3385家,發現問題234個,均整改到位。
(六)聚焦中心大局工作,市場監管更加擔當有為。堅持市場監管為人民,市場監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宗旨。發揮職能作用,服務全市中心大局工作。一是配合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市市場監管部門保安全、保質量、保價格,為全市爭取了數百萬只平價口罩的供應,指導本地企業轉產防護用品,開通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疫情防控一級響應解除后,全市市場主體迅速復工達產。二是配合打贏衡陽“創衛”攻堅戰。在“創衛”責任分工,市場監管部門負責1/3的任務指標,為完成任務,我局落實責任網格化管理,全體干部職工全部下沉到一線,經常“5+2”“白加黑”,任何環節和區域出現風險隱患,均能第一時間追溯到人,及時整改到位,在國家技術評審中,我局負責的項目獲得高分。三是配合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精準對接扶貧點衡陽縣大安鄉貴華村,市局黨委勤調度,每季度至少聽取1次駐村工作隊關于扶貧工作匯報,局主要領導及班子成員多次深入該村,了解貧困戶的情況。為村“兩委”出謀劃策,推進油茶產業扶貧項目和新農村示范建設等工作,提升扶貧“造血”功能。開展“六個一”結對幫扶,為該村解決扶貧資金40萬元。